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科学家发现灵长类脑内新生神经细胞迁移规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6月14日电(孙国根)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振纲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王琮民、李晓甦、魏斌经过3年多艰苦工作,发现成年猕猴和人类的大脑中存有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的神经元,并首次详细描述了由神经干细胞生成的新生神经元的特征及迁移路线,这一成果为人类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带来新的希望。相关系列论文已于近日陆续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细胞研究》和《欧洲神经科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神经干细胞在灵长类大脑中存在与否,并有何功能,如人脑损伤后神经细胞是否可再生等问题,一直是科学家探索的课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杨振纲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最终较为详细地确认了成年猕猴大脑中的由神经干细胞所“制造”的新生神经元,并追踪、探索了这些新生神经元在脑内特有的“长距离”迁移规律。

    如何利用新生神经细胞这一“长距离”迁移能力,以达到脑损伤治疗的目的,是科学家目前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为进一步探索“人脑奥秘”,杨振纲研究团队紧接着又在武汉中国人脑库提供的成年人脑组织研究中发现了神经干细胞,并发现这类神经干细胞在脑内非常活跃,可以不断地生成新的神经元。这项成果为人类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带来新的希望。

    杨振纲和他的博士研究生还利用条件性敲除基因的方法,对神经干细胞在正常以及受损伤大脑内的调控机制作了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一个叫做Sp8的基因在神经细胞产生和长距离迁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Sp8基因,神经干细胞就不会发生其应有功能,也就是说,Sp8基因在神经干细胞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先前科学家对它的了解。

    据杨振纲教授介绍,目前他的团队正继续深入进行有关“人脑发育的奥秘”和Sp8基因其他功能的研究。

 
 
 相关链接
· 中德科学家开展欧洲大肠杆菌疫情研究取得新进展
· 中国科学家启动“阿尔法磁谱仪2”物理分析工作
· 自1984年南极科考开始我科学家命名300多处地名
· 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在京召开
· 我国科学家发现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