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人民日报时评:“招生掐架”暴露教育功利化之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7月04日   来源:人民日报

    高校招生,往往被喻为“大战”。近日,这场大战再起硝烟。复旦大学称有人假冒该校老师欺骗考生修改志愿,更有教师在微博上直指“李鬼”来自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则紧急回应,称不存在上述行为。

    且不论真相如何、谁是谁非,这样的过招,在某种程度上折射高校招生时争夺优质生源的乱象。从自主招生的“北约”、“华约”抱团“掐尖”,到去年北大清华公布的新生状元数相互“打架”,高分考生作为“稀缺资源”,屡屡让各个学校费尽心机。

    的确,优质生源是决定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考生有自主选择权,高校应凭自身影响力吸引人,而不是用别的什么手段,如果罔顾规则甚至触犯法律,则不仅损及学校声誉,更会给学生留下令人失望的“第一课”。

    乱象产生,源于招生已成一些高校的“面子工程”。比拼状元数,比拼分数线……一旦生源被看成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学校下任务、定指标、许重奖,承受巨大压力的招生工作出现无序竞争,也就在所难免。从一些高校为提高分数线只设一个招生计划,到一校猛打另一校招生热线致使线路繁忙,各种奇招、怪招迭出,便是明证。

    一些情况值得注意:招生的过程和结果表面上公开透明,但是招生人员“私下”的活动——包括动用各种关系进行的种种许诺、游说等——却始终暗潮涌动。而对于高考招生,缺少法规细则进行引导规范,也没有相关罚则让“越轨者”止步。既有重重压力,又有规则缺失,不正当竞争怎能不愈演愈烈?

    实际上,“生源崇拜”只是“分数崇拜”的延续。高分不等于优质,招收的高分考生多也不等于学校一流。这样的常识,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却还是难成共识。这当中,有选材标准单一的原因,有评价体制不够合理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原因。

    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基础教育的终点,招生掐架背后的“生源崇拜”会反馈到基础教育的过程,“分数至上”、“应试为先”的魅影,将难以挥去。而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高等教育的起点,那么,这样极端功利化竞争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方向,让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曲解了成功的含义。

    一切以优质生源为先,这样的认识本身正佐证着对于教育结果的功利化评判和对于教育本质的功利化认知。从“被就业”牵扯出的高校就业率造假,到各种大学排行榜背后的利益链条,再到号称“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的教授,这种种事件,与招生乱象一样,都反映着教育功利化的迷思。

    大学是创造社会理想的地方。当津津乐道于“分数线”、“状元数”,当为了“掐尖”而不惜掐架,高校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说到底,高校追求的不应是“分数化政绩”,而应是文化传薪人、社会守望者的使命和责任。(姜赟)

 
 
 相关链接
· 西藏自治区2011年高考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 山东开始填报提前批、自主招生批和本科一批志愿
· 海南省公布高考招生各批次资格分数线
· 宁夏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7月5日开始
· 陕西省招办公布2011年高考招生政策几大重要变化
· 吉林省招办提醒高考考生谨防招生中介诈骗活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