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恰县定居牧民艾山江在巡查戈壁牧草场,这里在4年前还是一片戈壁滩(7月10日摄)。在帕米尔高原上,曾经“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一千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在这片牛羊都要“戴着放大镜找草吃”的荒滩上,一片新的绿洲正在孕育。地处中国版图最西端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是送走神州大地最晚一缕阳光的地方,这里平均日照2799.3小时,但年均降水量仅163毫米,全县总面积的99.8%为山地、戈壁、荒滩。距离县城50公里的玛依喀克在柯尔克孜语中是晒得出油的地方,自2007年至今,乌恰县共组织机关干部及受益乡部分农牧民共3万余人次分批赴玛依喀克参加农业劳动,用戈壁滩上的石头建起大棚,从数十公里外运来适合栽种的土壤,滴灌用水取自附近的玛依喀克河,再结合牧民定居工作,让400户1696名牧民走下马背,进行现代化设施农业种植。目前,这里种植的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蔬菜不仅满足了乌恰县当地市场的需求,而且还通过县里配送中心销售到周边的喀什等县市。根据棚内作物价值的不同,一个大棚一年可收入1万到8万元不等。“十二五”期间,乌恰县将利用戈壁产业继续打造有机蔬菜基地、戈壁草料基地,借助县内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把帕米尔高原上接受充足“日光浴”和农家肥的绿色蔬菜瓜果推向全国、出口中亚。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乌恰县玛依喀克戈壁产业项目区的工人们准备将收获的西红柿装箱运往市场(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乌恰县玛依喀克戈壁产业项目区新盖的牧民安居房(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乌恰县戈壁荒滩上的温室大棚(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乌恰县定居牧民图尔昆·哈巴尔在温室大棚里收获西红柿,她去年靠种植大棚收入达到15000多元(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