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7月20日电(记者 葛如江、姜刚)记者日前从安徽省住建厅获悉,今年以来,安徽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截至6月底,全省共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棚户区改造29.7万套(户),完成国家与省政府签订目标任务数的77.9%,超额完成原定6月底开工率60%的目标。
安徽省住建厅厅长李明说,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特点是时间紧、规模大、要求高,为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安徽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土地供应、配套资金、房源筹集、住房品质和分配制度等“六大保障”。据悉,省政府及各市均成立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约谈问责制度,强化责任落实。
今年3月底,安徽全省17个地市就将新建保障房目标任务全部分解到所辖县区。同时,在资金和土地上给予保障。为实现用地“应保尽保”,安徽单列1.23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保障房建设;将保障房用地报批纳入重大项目用地报批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实行集中审查,特事特办,加快用地报批速度。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安徽省下达新建保障房目标任务和用地指标的基础上,不少地方还自我加压、主动提高任务量,并甘做“赔本”买卖,保证保障房用地。
滁州市作为安徽的东大门,具有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强力推进“大滁城”建设,为抢抓机遇,该市在省政府下达2.08万套任务的基础上,主动将建设总任务增加到3.1万套,重点加大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建设投入。
同时,滁州还注重保障房的用地选址,很多安置房都选择在闹市区的黄金地段。滁州市副市长汪建中说,保障房要想建得好,首要一点就是要建在好的位置上,如占地89.7亩的天长西路安置点,进行商业开发值4.5亿元,但政府却开建16万平方米的安置房项目,至少还需投入3.8亿元,仅这一个项目政府就“损失”了8.3亿元。
土地供应有着落了,配套资金难题也要攻破。为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安徽要求各地想方设法,如可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的2%-5%统筹用于保障房建设;对廉租住房项目,省财政继续按200元/平方米给各地进行补助;对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实施以奖代补等。截至6月底,安徽已累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136亿元。
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陶庭会说,为加快解决外来从业人员住房问题,合肥今年将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建设2.5万套公共租赁房,占全市保障房总任务量的50%以上。资金政策方面,在中央和省专项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给予1000元/平方米补助,还将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位于合肥市新站试验区的蓝领公寓是该区建设的公租房,主要为京东方公司服务。小区停车场地、绿化、物业配套齐全。记者走进4栋408室,这是一套45平方米的小居室,可住4-6人,有厨房、卫生间。胡敏和其他一起在京东方上班的5名员工同住,她说,刚到京东方上班就住进了这套职工公寓,不用交房租,只要付水电费就行了,好像有了家的感觉,不像过去在其他企业上班,还要找住房,很麻烦。据了解,在京东方工作的四五千名年轻员工都住进了这样的职工公寓。
在加快保障房建设进度的同时,安徽对已竣工并具备入住条件的保障性住房严格按照“三审、二公示”的程序,严把准入审核关,确保分配公正、公平、公开。“因为采煤塌陷,我家原来的房子不能住了,政府帮我们在城里建了安置房。”淮南市潘集区田集街道居民杨春霞说,虽然颇费周折,但一整套公开透明的操作程序,使我们感到很公平。
为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安徽要求全面实施和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一户一验”制度,明确参建各方的责任人,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池州市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质量监督,并建立奖惩制度,对出现较为严重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及时予以清退,列入黑名单,不允许进入当地建筑市场。
自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来,安徽各地均将其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并将保障房与城市大建设、棚户区改造、新区建设以及产业园区发展等紧密结合,整体快速推进,截至6月底,已有六安、芜湖、宿州3个市的保障房建设目标任务完成超九成。
“目前阶段性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我们应严加督查,将建设中的水分‘挤干榨尽’,建老百姓满意的保障房!”李明说,下一步,安徽将抓开工、促进度、保质量,努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入住率,确保任务完成,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