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5月27—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八大)在北京隆重召开。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八大精神,本刊第14期发表了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在会上所作的报告节选,本期约请科技界三位负责同志从不同角度对会议精神进行深度解读。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白春礼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科协八大上强调,科技工作要紧紧把握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并不断引领未来的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从国际形势来看,主要国家都在谋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经过了数次转变。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社会生产力飞速提升;19世纪70年代,近代自然科学突破性发展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电动机逐步替代蒸汽机,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20世纪四五十年代,科学理论的突破、“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推动了全方位的科技革命,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这些突破将再次展现科技的重大作用,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三、科技国家队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在产出重大科研成果、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科技国家队的“火车头”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贡献力量。一是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创新2020”,重点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技术变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进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着力抓好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结合,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既要面向世界广纳人才,更要自主培养造就大量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构建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新格局,形成以“一校一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以研究所为基础,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走出一条国立研究机构兴办教育、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成功之路。三是建立符合科技规律的创新生态系统,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科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改革项目立项、评价体系,减少管理机关对项目的审批,领导干部切实做好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长”,让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
把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科学技术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王志刚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和中国科协八大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创新型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而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要拥有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拥有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所在,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57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我们依托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人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也取得重要突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基层和一线科技人才短缺,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还需完善。
加快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突出抓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以自主创新事业凝聚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培养、造就和锻炼人才。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线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继续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开阔的视野,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完善适应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形成竞争、流动、开放、有序的用人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突出以用为本,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
营造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科技经费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长期支持。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加强企业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支持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的骨干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弘扬科学精神 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冯长根
2011年5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八大上作了重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高度,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对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
一、深刻理解《报告》对科学精神内涵的全面阐述
《报告》指出,“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在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科技具有超越知识和功用的普遍性,它塑造着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历程表明,科技可谓人类在对自然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提升出来的一种文化,是解决人与自然和人类社会问题中必须具备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不仅是科技工作者不断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还是人们工作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所需秉持的思想原则。《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这正是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可以说,科技发展和科学精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一个科学普及的民族,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温家宝总理深刻指出了当代世界民族竞争的精神实质。实现创新型国家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科学精神不断深入到全社会每一个角落,融入到伟大民族精神的每一个细胞。
二、深刻理解《报告》对科技领域弘扬科学精神的具体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的原创性突破,需要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这正是科技领域贯彻落实科学精神的第一体现。在科技领域,科学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自由,自由选题、自发研究、自我兴趣、自主创新。要进一步鼓励自由探索,离开了自由探索,科学就失去了精气和神采,科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急功近利、约束过多、吹毛求疵,必然羁绊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取得原创性突破。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动力之一,就是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争鸣。只有让不同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思路、不同方式发生碰撞,才能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广泛建立学术民主和学术争鸣的基础上,为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三、深刻理解《报告》对科技工作者科普责任的更高期待
《报告》指出,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全体人民受教育水平。全面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创造性的科研实践,还要担负起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使命。科技工作者在传播具体科技知识和科学技能时,更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宣传和普及,身体力行地将科学精神的“微言大义”在全社会普及和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