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记者罗沙)记者4日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获悉,“蛟龙”号在顺利完成本次海试全部实验任务后启程返航,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预计8月17至18日间抵达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蛟龙”号本次海试共进行了5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期间获得了大量的视像资料和近底微地形地貌测量数据,检验了潜水器在大深度环境下的各项功能指标与作业性能。
据介绍,“向阳红09”船7月1日从江阴起航,航渡期间开展了各项安全操作培训工作,对潜水器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7月16日到达位于东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预定试验海区E1区。本次海试共选择了三个区域作为潜水器下潜的试验海区,分别为E1、E2和E3区,其中E1为首选区,E2、E3为备选区。到达首选区后,由于海况持续恶劣,无法满足下潜条件,并且根据气象预报,在短时间内海况难有好转,海试现场指挥部决定,将下潜试验海区调整到E3区进行。
7月21日,潜水器在位于东太平洋国际海域的E3区实施了第一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4027米,初步验证了经过技术改进后的潜水器水下性能,为随后冲击5000米深度奠定了基础。
7月26日,潜水器在E3区开展了第二次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最大下潜深度达5057米,并在水下完成了多次坐底,开展了水下照相和摄像。
7月28日,潜水器在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的E2试验海区进行了第三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潜水器坐底作业时间长达210分钟,共进行了海底照相、摄像、地形地貌测量及取样等作业,获取了近底精细地形资料。
7月30日和8月1日,到达中国大洋协会勘探合同区E1区后,潜水器分别进行了第四、五次下潜任务,开展了生物、微生物、沉积物、多金属结核取样,两次在海底成功布放标志物,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和稳定性。


这是7月22日在北京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陆基保障中心拍摄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当日,由于海试区域海况突变,风浪情况不适合潜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进行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被迫取消。 7月21日,在东太平洋海试区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下潜到4000米以下的深海。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摄
海洋局党局长刘赐贵慰问“蛟龙”号海试队队员
7月21日,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按预定计划,“蛟龙”号将于今天冲击5000米的下潜深度。由于海试区域天气状况无法达到下潜要求,冲击5000米下潜深度的计划被迫推迟。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国家海洋局办公室(财务司)主任(司长)李海清,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党委书记沈继刚,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等,在北京通过海事视频对海试队进行了慰问。 >>>详细阅读

记者21日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获悉,北京时间21日8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海试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试验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经现场指挥部最终确认,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 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下潜任务(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海况恶劣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取消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罗沙 余晓洁)记者22日凌晨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获悉,由于海试区域海况突变,风浪情况不适合潜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进行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被迫取消。
海试现场气象保障员苏博说,与往年同期相比,海试区域的副热带高气压位置明显偏南,造成这一海域风大浪高。目前海试区域风力达到6至7级,浪高达到2.5米,船只摇摆厉害,甲板站立困难,对潜水器安全布放和回收带来较大威胁。 >>>详细阅读

图表:“蛟龙”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新华社记者 冯琦 编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记者罗沙)记者30日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获悉,北京时间30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标志物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