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爱让心复苏——首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开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余晓洁、昝馨)人人见到在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忙前忙后的杨建芬,都会立即被她齐腰的大辫子吸引。这位46岁的母亲,以特有的方式纪念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长发过腰的女儿。

    5日,在京开幕的“首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灾害创伤与心理援助专题”上,透过一则纪录片,新华社记者再次见到了这位曾经的采访对象。

    三年来,在“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的帮助下,杨建芬从茶饭不思的被救助者,蜕变成一名心理援助工作者。爱的抚慰,让这位母亲将百倍的爱还于生活。

    “汶川大地震后,约有1000万灾区民众需要及时心理安抚,300万至500万人需要心理疏导,200万人需长期心理干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说。

    他表示,通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后的心理援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支撑、民间力量融入的机制,同时,逐步培养出一支“社会责任感强、心理学基础扎实、临床工作能力过硬”的心理援助队伍。

    “在防灾减灾领域,缺乏心理援助的救灾是不完整的救灾。灾后心理干预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祝明说。

    他透露,目前,民政部救灾司和国家减灾中心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加强灾后心理干预机制的指导意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约30%至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能够帮助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难发生一年之内,20%的人可能出现严重心理疾病,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

    心理学家把灾难幸存者的内心世界,比喻成一座堰塞湖。内心压力不断积压,就会崩溃。心理援助就好像堰塞湖的导流渠,帮助人们释放负性情绪。

    汶川震后第一时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积极组织应对方案,联合上海增爱基金会和世界宣明会等单位,开展“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采用个体心理辅导、认知行为治疗等多种方式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过去三年里,“我要爱”在汶川、玉树等灾区一线设立了11个心理援助工作站,吸引2000余名国内外志愿者和专家参与,创新和拓展了灾后心理救援的诸多概念。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历时3天。全国各省市心理机构甄选出的优秀代表及志愿者将分享包括“我要爱”行动在内的灾后援助经验。国内外20多位专家将探讨灾后心理援助的思路、方向和方法。

    开幕式上,来自四川、玉树和舟曲灾区的代表向援助方代表赠送了锦旗。  

 
 
 相关链接
· 湖北保证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换届举行
· 黑龙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网覆盖县(市)行政区
· 专家提醒: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 江苏南通建首个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场所
· 四川力争再用三年健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