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寻根之旅: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寻根之旅 实践之旅 体验之旅
——“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纪实

    新华社延安8月8日电 8月的延安,蓝天丽日,草木葱茏。

    高高的宝塔山,缓缓的延河水,庄严的清凉山,多少峥嵘岁月与激情梦想在这里汇聚,流向远方,奔向光明……

    这是一座魂牵梦绕的红都,这是一块中国革命的圣地,这同样是一方养育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热土。

    8月8日,2011年“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圆满结束。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来自18家中央新闻单位的百余名青年编辑记者分成10个小组,先后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闻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向四八烈士陵园敬献花圈;以小组为单位,青年编辑记者们深入延安吴起、延长两个县的10个村庄,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践行着新闻“三贴近”原则。

    忘不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忘不了周总理的纺车,忘不了唱响世界的《黄河大合唱》,还有那南泥湾、窑洞以及延安人民的质朴与热情……青年编辑记者们再次凝眸回望,依依不舍地挥手作别。

    正如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翟惠生所指出的:“从党的奋斗历程中,从新闻前辈的成长足迹中,可以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感悟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源泉和与时俱进的巨大感召力,感悟到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现实重要意义所在,从而获取精神的力量与思想的养分。”这正是经历寻根之旅、体会实践之旅、感悟体验之旅的真正意义。

    革命旧址见证后辈庄严的誓言

    葱葱清凉山,见证后辈庄严的誓言;巍巍宝塔山,铭记中国革命不朽的奋斗历程。枣园窑洞中,青年编辑记者们追寻着革命前辈的足迹;新闻纪念馆里,年轻的心沉浸在寻根之后的激动与欣喜中。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也顾不上……”清亮的陕北民歌悠扬传来,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脱口而出,即兴表演,把大家带回战火纷飞、激情四射的年代。在枣园革命旧址,年纪最小的“小小讲解员”、年仅7岁的白钊宁绘声绘色地讲述“五大书记像”的故事。当被问及为何暑假也不肯“放松工作”时,小家伙咧嘴一笑:“喜欢嘛。”

    据介绍,杨家岭革命旧址和枣园革命旧址从每年5月至12月都是旅游高峰期。由于今年是建党90周年,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记者们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踮着脚尖拍摄照片,紧握录音笔怕落下讲解员的每一句话。走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曾经生活的窑洞后,刚参加工作一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杜希萌说,她从窑洞里简陋的设施和保存完好的纺车,进一步体会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

    “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来说,延安是一个圣地。”《人民日报》记者冀业说。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珍藏的大量史料,吸引着青年新闻工作者的目光。毛主席著作部分版本的展区、延安精神发祥地的墙面介绍前,常见他们驻足流连。

    青年编辑记者一起来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清凉山,作为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等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新闻社记者马佳佳表示,她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来到延安,延安告诉她的有奋斗和创造,更有信仰和坚持。

    山坡上的延安新闻纪念馆显得古朴肃穆。“我宣誓,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在清凉山上,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庄严地举起右手,郑重承诺。“这是我工作以来最兴奋的时刻。”《新京报》记者冯中豪激动地说。

    陕北农村解民情

    “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求是》杂志社编辑盛玮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我的心才踏实起来。”

    在为期3天的基层生活体验中,编辑记者的足迹遍及数十个村庄,植草、种树、耕田、摘菜、施肥……

    在吴起县齐湾子村体验基层生活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洋,住在相对海拔700多米的半山腰。每天,她和同事都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到村子里采访,和村民一起劳动。这个北京姑娘的脚上很快磨起了两个大水泡,可她一点也没觉得辛苦。“只有跟着去走老乡们走的路,亲手去做他们做的活,才能真正触摸到延安生活的脉搏。”张洋说。

    《环球时报》记者刘琳琳在铁边城镇铁边城村体验生活,她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们如同亲人般的接待。“临走的时候,老乡一再让我们明年再来,还认我们做干女儿。”

    很多编辑记者都有同样的感受。尽管有些村庄并不算很富裕,但每天给编辑记者们提供的饭菜却是乡亲们精心准备,甚至在有些地方是过年才能吃上的。朴实而又热情的民风感动着每一位编辑记者。

    “我会把延长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这次基层的所有收获带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解放军报》记者蔡鹏程说。

    “火红的年代、火红的歌,火红的你来火红的我。歌唱你也歌唱我,歌唱幸福和快乐。幸福和快乐从哪里来,是党和国家领导的,他们热爱人民、人民热爱他们,谱写着一支开心的歌呀,呀哟!”这首崖头村村民原创的陕北民歌,回荡在延安行的青年编辑记者耳边,朴素的歌词表达了陕北农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党最质朴的感情。

    延长县崖头村党支部书记吴翔对记者说:“你们就是党和政府的蜜蜂,把基层的声音当成蜜一样采集给中央相关部门,把我们基层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声音传播出去。”

    75岁的村民吴金月说:“不来农村就不知道农村真实的生活。现在国家的政策非常好,我们都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你们要把我们的心声传递到党中央。”

    “让基层的声音传达出来,是我们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法制日报》记者杨晋峰感叹道。

    “在延安,我们体会到的不只是延安精神的‘原生态’,更感受到延安精神对每个人、每个家庭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强大作用力。”中央电视台记者艾达说。

    “此次延安之行,我们既是采写报道的记者,又是接受教育的学员,同时也是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后者是前两者的升华,也是我们此行真正的职责所在。”新华社记者陈元说,“这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将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投入到未来的新闻工作中去。”

    离开延安时,青年编辑记者们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把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融入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化笔为犁,辛勤耕作,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写出更多、更好反映人民真实生活现状的优秀新闻作品。(许诺、徐庆松、杨皓、邓媛)

 
 
 相关链接
· “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出发仪式在中国记协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