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北京市不断完善水质监管体系确保城市用水安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02日 17时59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记者 赖臻)人均1000立方米,这是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而10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量,早已使北京成为全世界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尽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早已达到了临界点,但在北京市居民家庭里,都不会感觉供应紧张,无论何时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都会喷涌而出。

    在此背后,是一系列破解难题的战略举措。北京市不仅下大力气加强多水源调度、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还不断完善水质监管体系,确保城市用水安全。

    密云水库是京城最大的“饮水盆”,为了保证水库的水质和水量,从2007年起,上游地区的10.3万亩稻田改种玉米等节水型作物,除去河流蒸发与径流损失,这一工程每年至少为北京“囤水”5000多万立方米。

    本地应急水源地工程和外流域调水工程,是增容城市用水的做法。目前,共有9种水源进入北京供水的市政管网。有专家表示,尽管这一做法属于迫不得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互联互调的水源格局,可以有效规避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提高城市供水安全系数。

    缺水的局面还使得北京市不断加大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说,北京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不但在全国最高,还比肩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换句话说,创造同等的GDP,北京市只需消耗与美国同样多的水。

    据了解,自2003年起,北京把再生水纳入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进行统一调配,2010年再生水年用量已达6.8亿立方米,所占供水比例已由8%提高到19%,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水源。为了推广和鼓励使用再生水,北京不但多年维持再生水价格1元/立方米不变,使用再生水的用户还免缴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

    为了通过更多渠道留住水、用好水,早在七年前,北京市便把防汛改叫“迎汛”,将汛期雨洪化害为利。今年汛期,城市的雨洪利用工程共拦蓄雨水3559万立方米,相当于近18个昆明湖的蓄水量。此外,城市河湖在汛期拦蓄利用雨水4199万立方米,为“绿色北京”的构筑增色不少。

    与此同时,雨洪利用还深入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记者走访发现,密云、怀柔、房山等海拔高、沟密坡陡、土层瘠薄、植被稀少的地方,多采取整沟平地、封山育林、引种牧草等综合措施,实现了缓洪拦沙、除害兴利,使荒沟变成了林粮并茂、花果飘香的锦绣山川。

    针对不同水源的混合以及水质较易出现的季节性变化,北京市都会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切实做好水供应的保障工作。而面对户外供水管网破损等意外,抢修单位都备以双套抢修队伍,利用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提高反应速度。

 
 
 相关链接
· 北京121家商业服务业企业9月30日销售额涨11.4%
· 国庆当天北京300多公园和风景区接待游客超百万
· 吴新雄检查北京保电工作 确保国庆供电万无一失
· 北京力争11月底前保障房项目新开工总量达23万套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