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5日电(记者 仇逸)“我是你的床位医生,请问哪里感觉不舒服?”早上9点半,毕晶推开消化科二十四病区的房门开始第3次查看负责的病床,看到18床上躺着一名留观转来的新病人,她聚精会神地问起了病史。
“腹部是胀还是痛?”“有无呕吐?”“有无腹泻?”“是阵发还是持续?”仔细的询问和记录持续了大半个小时,她对18床病人下了“禁食”的医嘱,并开始查看留观时的化验单,诊断结果出来:“急性胰腺炎,之前没有胆囊炎和胰腺炎病史。”
在这段时间内,19床的病人前一天刚经历了放置引流管的手术,感到有些腹痛和紧张,毕晶认真查看并进行安慰;20床的病人准备出院,毕晶为他准备好出院后需要继续服用的药物……
1个月来,除了值夜班,每天早晨7点半前,毕晶都会准时出现在二十四病区,和夜班医生交接,了解昨晚病房里发生的情况,简单处置后,再随着主治医生查房,之后不断应对病人的各种治疗需求,“‘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每一个住院医师负责6张床位的病人,在琐碎忙碌的工作中逐渐掌握实用的技能,很少有按时下班的情况,晚上还要努力看书,国庆假期也不能休息,因为下个月月底就是‘出科考’。”
毕晶已经研究生毕业,她的专业是呼吸内科,在消化科培训2个月后,等待她的是严格的‘出科考’,分成3个部分,分别是上计算机考理论、技能考和病例分析测试。
同样正在内科各科室轮转的练晶晶已经经历了心内、肺科、肾内、内分泌、风湿、肿瘤内科、神经内科的“出科考”。虽然已经被评选为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她仍然感觉每一关都备受考验,“考技能的都是临床经验特别丰富的主治医生,我们在操作的时候,他们到身边看一眼心里就有数了,真让人紧张;病例分析则是让我们面对一个真实的病人,通过问病史、体检等步骤,在科主任面前说清楚病情才算过关。”
和过去从医科大学一毕业就被录用成为各大医院的单位人不同,练晶晶和毕晶未来的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的表现和成绩。在一轮轮的“过关考”之后,明年她们都要迎来结业“大考”:“今年上海第一批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经历了‘大考’,90多个博士有近40%没有通过。”
“这些正在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个个都很优秀,而我们的要求就是严格再严格,除了在各科室轮转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处理技能外,他们还要到心电图、放射科、监护室等科室锻炼,外派到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中心掌握必要的感染科和心理辅导能力,只有千锤百炼,才能锻炼出真正高质量的医生。”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姜林娣告诉记者,“我们的带教老师和考核老师都是高年资的医生,还设有督导组。”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像练晶晶、毕晶这样正在经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年轻医生有104人,他们都是从医科大学毕业,其中大多数是硕士,需要在这个基地摸爬滚打上整整1年到3年,才有机会通过结业“大考”,正式进入心仪的医疗机构工作。
在全上海,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这样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有39个,长海医院院长孙颖浩告诉记者:“住院医师是医院重要的基础医疗力量。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从注重人才使用到注重人才打造的一个重大转变,可以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有力保证,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根据国家医改方案的总体要求,经过充分酝酿和调研,上海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毕业生必须经过一般为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临床医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相应减少培训时间。在人保、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下,培训经费由政府、培训医院和用人单位等共同承担,工资待遇参照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水平发放,享有社会保障和其他相关福利待遇。
“我们每个月有不到3000元的收入,刚开始的时候对待遇、就业什么的还比较关注,现在更关心的是掌握过硬的本领,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练晶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