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19日电(姚永亮)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个问题已摆在各级政府的面前。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采取“因地制宜、村民自治、项目管理、市场运作”处理农村垃圾的做法,收到良好效果,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
“一元钱”的“龙鹄方式”探出治理新路
丹棱县是一个山区、丘区、坝区各占三分之一的农业小县,去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8357万元。财力薄弱,如何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丹棱县一直在积极探索。今年以来,丹棱县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创新,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洁难的现状,在丹棱镇龙鹄村试点实行“因地制宜、村民自治、项目管理、市场运作”的“龙鹄方式”。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全村打破村民小组的界线,根据道路和农户分布状况,按“方便农民、大小适宜”的原则,以邻近的3户至15户不等修建联户定点倾倒池;每1至3个组的中心位置联建一个组分类减量池;村收集站建在能通行县上压缩式垃圾车的村道旁,由县环保局直接转运处理。
农户初分,源头减量。制定村规民约,要求农户对垃圾按四类进行分类处理:一是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二是建筑垃圾就近处理;三是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四是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承包保洁的人员将联户定点倾倒池中的垃圾转运到就近的组分类减量池中再进行二次分类,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堆肥处理等方式进行变卖、转运、堆肥处理。
村民自治,市场运作。将农村垃圾处理作为招投标项目来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公开竞标的形式,确定全村的垃圾收集和常态保洁承包人。中标人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协议,明确工作职责、费用支出、安全保障、社会保险、违约责任等。承包所需费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今年按每人每月1元收取,差额部分由村集体收入解决。
“我们每月只需交1元钱卫生费,垃圾就有专人来清理。大家互相监督,环境的确变好了。”龙鹄村5组村民黄弟金说。
如今,龙鹄村村民真正体会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好处。原来河面、路边等角落的垃圾都不见了,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村民们都说好。
全县全域推进“龙鹄模式”收效明显
“原来卫生无人搞,现在大家齐清扫。村民自治交点钱,生活环境换新颜。”这是丹棱县村民在谈到环境治理前后的一句顺口溜。
丹棱县及时总结“龙鹄方式”,并召开乡镇、村组干部现场会,积极稳妥、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到8月底已实现了全域覆盖。对居住分散的山区农户,为达到全域治理目的,在可通车的村组道路旁建固定池子。对不能通车的农户则发放编号箩筐或背篼,定期挑出或背出不可回收垃圾倒入池子内。
各乡镇还从实际出发,探索实行邻村打捆竞标承包或整乡竞标承包方式确定保洁承包人。目前,全县建联户定点倾倒池4000多个,发放编号箩筐和背篼1000多个,建组分类减量池302个,建村或联村收集站58个,村村落实承包保洁清运人员,全域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丹棱县委书记钟维钦说:“实践证明,通过政府引导的‘因地制宜、村民自治、项目管理、市场运作’的做法,不仅改变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而且干部群众都能接受,效果明显。”
据了解,按照丹棱县原来的规划,如果实行由县政府全额投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投入1200多万元,而推行目前的做法则节省73%的资金。同时,通过村民自治自筹保洁费用,在有效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还为县里节省了聘请保洁员的费用。县里每年只需拿出约50万元补助部分山区、丘区村垃圾收集费用以及各村组干部的卫生监督误工补助,每年可节省88%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