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专访:三艘海上测量船待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01日 10时54分   来源:新华社

三艘海上测量船待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专访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主任吴锦高

    新华社远望六号船11月1日电(记者 杨雷)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执行在即,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主任吴锦高在远望六号船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权威解读这次交会对接任务海上测控相关情况。

    三艘测量船提前抵达任务海域待命

    记者:这次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将派出几条船参与跟踪测控?

    吴锦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参加这次空间交会对接测控任务的,共有三艘航天远洋测量船,分别是远望三号船、远望五号船和远望六号船。

    记者:要完成这次测控任务,三艘测量船需要提前多少天赶到任务海域?

    吴锦高:在一般情况下,这三艘船要在任务实施前5至7天赶到任务海域。

    记者:在这5至7天的时间中,三艘测量船会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吴锦高:一般情况下,这三艘测量船抵达预定的任务海域之后,首先要对测控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因为在抵达任务海域前,船舶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海上颠簸,震动、盐雾侵蚀等因素可能会造成设备性能下降和其他隐患。

    第二,需要对预定任务海域的流速、流向、风力、风向等海区水文气象和电磁环境进行调查,这些因素对于测量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我们要开展一些模拟演练,验证方案、预案、流程的正确性,训练船上的参试人员的综合能力。

    空间交会对接海上测控的关键看点

    记者:这三艘测量船在交会对接测控中,分别承担着什么任务?

    吴锦高:三艘测量船承担了运行段的测控任务,包括地面引导段、自主控制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撤离飞行段和返回准备段等。

    记者:在执行的这么多圈次任务中,您认为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看点?

    吴锦高:这个要具体到每一艘船来说。远望三号船的关键在于第30圈、216圈和第247圈任务,分别承担了对第一次、第二次对接过程监视和飞行器撤离过程监视任务。

    远望五号船的关键在于神舟八号飞船入轨后,太阳帆板和中继天线展开的控制任务,以及第16圈的第三次变轨监视任务。

    记者:如果太阳帆板没有展开,会对神舟八号飞船产生哪些影响?

    吴锦高:这就是这段测控关键的原因所在。如果太阳帆板不能展开,飞船将没有动力,也就意味着任务的失败。

    记者:增加天基测控对于我们的跟踪测控来说有哪些帮助?

    吴锦高:有了天基测控,能够构建海、陆、天一体化的测控网,可以为航天器提供更为全面的覆盖率和测控支持,使测控更加保险。

    记者:我们所在的远望六号船呢?

    吴锦高:远望六号船的关键在于神舟八号飞船第1圈船箭分离之后的工况处理、应急返回时的注入数据任务,第5圈神舟八号飞船第1次变轨的监视任务,以及第253圈飞船返回前最后一次轨道维持任务。

    测量船集中在太平洋海域

    记者:这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远望号测量船承担的任务与以往神舟系列飞船承担的任务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吴锦高:首先是测量海域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的测量船分布的海域很广,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都有我们的测量船。这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我们参与任务的三艘测量船都布置在了太平洋海域,主要是为了延长交会对接走廊的测控弧段。

    记者:为什么要延长交会对接走廊的测控弧段?

    吴锦高:对接机构锁紧之后,它的状态到底怎样,这个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将这个数据采集下来,送给北京飞控中心,才能得知最后交会对接的状态到底怎么样。延长交会对接走廊的测控弧段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两个飞行器最后的对接锁紧情况。

    第二点不同是测量船需要在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两个目标之间切换跟踪,设备技术状态转换频繁。如远望六号船在进行第2圈测控时,要先后跟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两个跟踪弧段状态切换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跟踪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马上要进行技术状态的切换,准备跟踪神舟八号飞船。

    记者:从技术上来说,实现这一点容易吗?

    吴锦高:从技术上来说,我们的设备是具备这个功能的。但是由于状态切换时间比较短,岗位人员的准备时间比较短,容易造成差错。这就对岗位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他们的心理也是一个挑战。

    第三,在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撤离飞行段,测量船需要同时接受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两路遥测数据。即在交会对接的后期,特别是对接完成之后,到了两个组合体运行阶段,两个飞行器要同时向下发送数据,测量船的设备就可以将两个遥测信号同时接收,并把它解出来送到北京飞控中心,这就是所谓的双遥测接收。

    最担心任务海域出现恶劣海况

    记者:对于我们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来说,您觉得这次执行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难点和挑战有哪些?

    吴锦高:首先我最担心的问题是任务海域出现恶劣海况。远望六号船执行任务的海域非常恶劣,这个季节4米以上浪区频繁出现。根据以往经验,在这个海域执行任务的测量船几乎每次都要向备份测量点转移。远望六号船也很可能出现边机动边测控的情况,这样就可能会牺牲一部分圈次的测控。

    记者:牺牲部分圈次,对我们空间交会对接的整体运行影响大吗?

    吴锦高:应该说影响不大。但是,我们一定要确保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关键弧段的测控。

    记者:远望六号船是第一次到这片海域执行任务吧?

    吴锦高:对。但是远望六号船上有很多同志都是从远望二号船调过来的,我原来也曾在远望二号船长期工作,远望二号船曾多次在这片海域执行过测控任务。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的人员还是有一定经验的。

    连续测控时间创历史纪录

    记者:测控还存在哪些挑战呢?

    吴锦高:还有一个就是测控的时间。在这次任务中,我们三艘测量船连续测控时间达到了17天,这也创了我们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历史最高纪录。

    记者:那以往的连续测控时间一般在多少天呢?

    吴锦高:在执行同步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以及气象卫星等发射任务中,测量船连续测控时间一般为1至3天。以往的神舟系列飞船测控任务中,远望二号船曾连续测控10天,是目前最长的一次;在嫦娥一号卫星任务中,远望三号测量船连续测控时间达到了14天。在时间上,以往的任何一次任务都是无法和这次交会对接任务相比的。

    这种长时间的连续测控,对设备的可靠性、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设备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出现恶劣海况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测控方案的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参试人员,连续作战十几天也是一次考验。这十几天的时间里,一直都要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不管是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双目标切换跟踪,设备技术状态转换频繁,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

    已制订100余份应急预案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什么预案?

    吴锦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制订了100余份应急预案并进行了充分演练。这个预案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大到卫星海上测控部的各艘船的应急机动预案,小到船上的动力应急预案、气象应急预案、航海应急预案等。

    现在,我们的设备备品备件充足、岗位人员训练到位,技术精湛。应该说,我们对圆满完成任务还是有把握的。

    记者:最后想请您谈谈我们国家的海上测控目前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

    吴锦高:我国是继美、俄、法之后,第4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远望号测量船的测控体制与通信协议是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测控通信系统设备的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测量船的整体测控精度应该是与国外相当的。

 
 
 相关链接
·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海上测控将面临三大挑战
·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解读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 中继卫星系统将为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提供保障
· 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空间交会对接全流程
· 图表: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准备有序推进
·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即将进入发射实施阶段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