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评估报告显示升温致我国冰川面积60年间减少一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15日 21时0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顾瑞珍 徐硙)科技部、国家气象局和中科院15日在京联合发布《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称,在近60年间,我国陆地表面温度上升导致大部分冰川面积缩小一成。

    报告显示,1951年2009年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38摄氏度,从百年尺度来看,中国的升温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而温度上升则导致中国大部分冰川面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缩小了10%以上。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退缩趋势加速,从而使干旱区内陆河流的径流显著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冰湖溃决等灾害的潜在风险。

    与会专家指出,1951年以来,中国的高温、低温、强降水、干旱、台风、大雾、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存在变化趋势,并有区域差异。而气候变化则会对现存农业种植制度、水资源时空分布、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大洋环流和季风、风暴潮的发生以及公众身体健康等六大方面产生直接影响。

    据悉,报告编制工作从2008年12月正式启动,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牵头,并会同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组成编写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报告的发布旨在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中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行动提供科技支撑。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未来气候变化可能改变种植制度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顾瑞珍 徐硙)由科技部、国家气象局、中科院等部门15日联合发布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未来气候变化将可能改变现存的种植制度。

    据评估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可能向更高纬度拓展,喜温高产种植面积可能扩大。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4℃左右时,中国单季稻面积可以向北扩展50万公顷,双季稻面积还可以拓展620万公顷。

    报告预测还指出,如果不考虑任何适应措施,全球温度升高2.5℃左右会导致中国粮食作物产量降低,单产最高下降幅度约20%,如果考虑可能额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如CO2肥效,适应技术等),则可以部分抵消升温的危害。按照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和人口增长速率,如果高浓度CO2的肥效作用充分得到利用,中国可以保证2030年人均年400公斤粮食消耗量的需求,但农业用水的供给将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限制因子。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于2008年12月启动,报告涉及中国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采取的行动及成效等内容。同时,该报告在2006年公布第一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基础上,增加了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等内容。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未来我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顾瑞珍 徐硙)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15日发布《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全海域海平面上升将达到80—130mm。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海域2030年将比2009年上升80-130mm,同时存在显著地域差异,天津、上海、广东沿海海平面的涨幅最大,分别将达到76-145mm,98-148mm和83-149mm。2050年珠江口绝对海平面将上升90-210mm。

    评估报告指出,未来海平面上升导致风暴极值水位的重现明显缩短。至2050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西岸50年一遇的极值水位将缩短为5-20年一遇。同时,海平面上升可加剧海岸低地的淹没,在现有海堤的情况下,2080年相对于2000年,黄河三角洲及渤莱沿岸、长江三角洲和江浙沿岸、珠江三角洲的可能淹没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

    评估报告认为,在海平面上升预测的基础上,要合理规划沿海防潮标准,增加防潮设施的投入,到2030年千年一遇标准的海堤提高至沿海海堤总长度的10%,百年一遇增至40%,五十年一遇增至50%。

 
 
 相关链接
· "阿尔泰山冰川积雪与环境观测研究站"落户喀纳斯
· 我国首个冰川监测塔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建成
· 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冰川年均消融6米以上
· 青海已具备用多元卫星资料进行冰川动态监测能力
· 气候变暖:玉龙雪山冰川退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