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16日电(记者 黄浩苑)经过6年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80%的乡镇完成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70%的城市完成了地名规划任务。28个省级、260个地级、1985个县级行政区建立了本级地名数据库并完成了属性数据录入工作。这是记者从16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结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建设会议上了解到的。
自2005年民政部启动了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的建设工作,经过6年的努力,全国所有县城和80%的乡镇完成了地名设标任务,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等14个省(区、市)全面完成了城市和乡镇的设标任务。山东、四川等省还开展了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置村庄地名标志和农村居民门牌。城乡地名标志体系初步形成。
民政部副部长孙绍骋说,目前,全国90%的城市启动了地名规划工作,70%的城市完成地名规划任务。我国地名标志覆盖面已经逐步由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地区,地名标志数量大幅增加,设置位置更为合理。全国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初步形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全国各地加快了数字地名的建设工作,地名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孙绍骋介绍说,全国共有28个省级、260个地级、1985个县级政区建立了本级地名数据库,并完成了属性数据录入工作。全国已建成了区划地名网站631个,开通地名问路服务热线309条,在部分城市人流密集区设置了大量地名触摸屏,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交往。
孙绍骋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各地要紧紧围绕国家大局和社会需求,科学制定地名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地名规范化管理,建成完善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地名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