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朱云芳正在混凝土拌和平台上用手势与地面上的同事联系。这一套实用、简便的手势是朱云芳与同事们在长期现场工作中创造的。长期在外,让她少了些女人的柔情,却多了份男人的刚毅。44岁的她,至今仍在施工现场上蹿下跳,仿佛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在舟曲老城区至峰迭新区连接路段的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混凝土拌和作业的朱云芳。作为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舟峰一标段拌和站站长,朱云芳称得上混凝土拌和设备的专家,舟曲项目集中拌和站的选址、验算、安装、调试都有她的功劳。自舟曲灾后重建启动以来,朱云芳就来到这里。拌和站工作要求随时待命,对朱云芳的精力和身体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有拌和任务,朱云芳就会第一时间到达自己的工作岗位,直至完成任务。灾区重建推进很快,经常几个施工点同时需要混凝土,朱云芳往往坚守工作岗位几天几夜不合眼。“累是肯定的,但是活儿不等人呐!”朱云芳说,“我这里是前方施工的保障,我每多干一点,我们的工程就朝前走一点。”一向乐观的朱云芳,一旦进入施工现场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从原料进场检验,到原料配比,朱云芳都亲自把关。“我们是施工的第一道环节,是源头的源头,可不敢马虎!”朱云芳说,“我们能参加灾后重建,本身就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

11月17日,朱云芳在指挥混凝土砼车行驶。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

11月17日,朱云芳敏捷地爬上原料车,准备检查原料质量。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