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11月17日电(王经国、李超军)初冬的内蒙古天黑得很早。刚过18时,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就变得漆黑一片,而且气温越来越低,天气越来越冷。
坐在雷达操作台前的胡长青对此却丝毫没有感觉。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面前的屏幕上,手中的操纵杆不断转动调整着雷达天线的角度和俯仰,将这个“抓手”牢牢对准了西边的天际。
今晚,神舟八号结束长达17天的太空之旅,返回这块蒙古语中意为“平安”的土地——阿木古朗草原。
按照飞行程序,当飞船制动发动机点火26分钟后,将来到着陆场上空。胡长青所在的前置雷达站会首先捕获目标,而后会引导后续测控设备跟踪。作为前置雷达手,他将是雷达站第一个捕获神八的人。
18时4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指挥下,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八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从分布国内外的各测控站、测量船发出的一串串指令在指挥调度车里不时响起。
神舟八号飞船按照预先设定的动作,向着内蒙古主着陆场区飞来。神八飞天的“收官”之行即将开始。
此时,主着陆场区各系统已做好了欢迎神八回家的各项准备。前置雷达站、S频段统一测控系统、光学设备进入待命状态;空中、地面搜索回收分队严阵以待,候令而动。
前来采访飞船返回的新华社记者也兵分两路,从空中和地面全程进行跟踪报道。
18时51分,空中搜救分队起飞向待命空域靠拢。指挥机机长张治林率先驾机升空。他将指挥五架搜索直升机进行空中搜索。这位参加过98抗洪、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安保的总参某陆航团团长,此前已先后执行过5次神舟飞船返回空中搜索任务。
包括4辆特种搜救车在内的地面搜救车队,这时已向待命区域——返回舱理论落点20公里处待命。从直升机上俯瞰,眩目的车灯和闪烁的指挥灯在漆黑的草原上犹如一条长长的彩色路标,仿佛要为神舟八号指明“回家”之路。
前置雷达操作手李园敏一直守候在屏幕前,期待着回波信号的出现。“那就是我们要测控的飞船信号。”李园敏说。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李园敏面前的回波信号突然闪现。前置雷达操作手清脆有力的调度口令随即响起。刚刚飞出“黑障”的神八返回舱被雷达牢牢捕获。主着陆场区跟踪测量飞船的序幕瞬时拉开。
紧张的空气弥漫在着陆场上空。从前置雷达站到主着陆场区测控阵地,再到位于理论落点20公里附近的光学测量站,各专业操作手紧盯着仪器仪表,屏住呼吸,及时监视返回舱返回信标信号。
“回收二号发现目标!”位于主着陆场区的S频段统一测控系统成功捕获目标,顺利接收返回舱下行遥测数据,并向飞船发送“回收系统加电”遥控指令。在精确测量飞船返回弹道后,向北京飞控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送了根据外测数据计算的飞船落点。
“回收四号发现目标!”主着陆场区光学测量准确捕获了刚打开主降落伞的飞船返回舱,成功拍摄记录了飞船下降的全过程,并将图像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送。
“搜索开始!”随着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张海东一声令下,主着陆场区上空5架搜救直升机如鹰隼般紧盯着目标区域,搜索圈越缩越小;地面搜救车队急速前进。空地一体的立体搜索网正在张开。
当搜救直升机接收到返回舱信号后,迅速向返回舱着陆区域搜索。
19时32分,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安全“回家”。
空中分队随即发现返回舱。在直升机探照灯的照射下,返回舱着陆点现场分外明亮。烧蚀成青褐色的舱体静静地躺着,等待着“家人”。
在经过对返回舱姿态、朝向确认、识别后,指挥直升机降落在返回舱落点附近。随着其他直升机的降落,搜救队员携带搜救装备冲向返回舱,第一时间建立起警戒区域。
“外观检查”“舱内外气压平衡检查”“开舱”“舱内气体检测”……返回舱回收处置的指令接连发出。
“与以往任务相比,这次增加了中德合作的通用生物培养装置有效载荷的现场处置和运输任务,要求返回舱在着陆后7.5小时内转运至北京。”返回舱处置过程中,现场专家说,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空间应用系统领域展开的国际合作。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的30多位技术人员正在紧张作业。中科院的党炜迅速用带来的羽绒包将从返回舱搬出的有效载荷包好,然后运上直升机。“通用生物培养装置对环境、温度有要求,所以要赶快包起来保持住温度。”党炜说,直升机马上会将有效载荷运到大庙,再由等候在那里的直升机接力运到北京。
飞船返回舱现场处置完毕后,将于晚些时候被送到呼和浩特,而后运回北京。
随着人群的散去,广阔的阿木古朗草原越来越静,仿佛在慢慢回味刚才欢迎“家人”回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