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宽阔,村容整洁,人均年收入3500多元,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记者日前在新疆和田市吐沙拉乡喀提其村看到的景象。而过去的喀提其村是一个“人住土坯房、走路尘土扬、喝着涝坝水、四季缺口粮”,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50多元的“贫困村”。
乡亲还是那些乡亲,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空军驻疆部队与驻地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互学互帮互促活动,共筑堡垒、共谋发展、共促和谐,不仅使喀提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写下了富民固边的壮美诗行。
军地同心筑堡垒——
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走进喀提其村党支部,“党员之家”,“先进基层党组织”、年度考核“先进村”、“‘五好’村党支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村”等锦旗奖状格外醒目。
喀提其村是当地有名的“民族村”,99%的村民是维吾尔族。几年前,村党支部建设曾一度停滞不前,党员活动无阵地、支部议事无场所、班子缺乏凝聚力等问题十分突出。没有了基层党组织这个“主心骨”,科学发展就失去了依托,群众致富就没有了依靠,喀提其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需要政府救济、亲戚接济才能勉强生活。
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空军驻疆某指挥所展开了一场“定点挂钩、结对帮扶、重点援助”的扶贫攻坚战。然而,令官兵困惑的是,部队送给贫困户的牛犊羊羔、地毯机等救济品,不是被村民吃了就是被卖了换钱,扶贫帮困陷入了“年年扶贫年年穷”的尴尬境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这支队伍是党在基层的“桥头堡”,也是党心民心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组织建设关系着党的形象、党的利益,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
“给钱给物不如建强一个好支部”,空军调研组开出良方。驻疆空军某指挥所与驻地有关部门协商后,决定把传统的“帮生产生活”为主向“帮党建强支部”拓展,通过抓党建促发展,以党建带动共建上层次。他们以创先争优为载体,采取“营乡党委共促、连村支部共建、军地党员结对”方式,组织军地4个营乡党委、24个连村党支部、112名党员干部建立起挂钩帮带关系,围绕帮党建知识、帮科技致富、帮子女教育、帮法规宣传、帮生产生活和创先进组织、创和谐社会、创平安环境、创文明家庭、创道德个人等内容进行联建,共同制定自身建设措施和议事规则,规范组织生活程序,建立组织生活登记,完善党务公开栏。同时,还出资帮助村党组织建好党支部会议室、“党员之家”,逐步完善党支部配套设施,通过模拟召开党支部联席会议、开展党日活动、党建座谈会、观摩民主评议党员,手把手地传经验、教方法,使喀提其村党支部重新焕发了活力。
不到4年时间,指挥所所属某场站通信连帮扶的喀提其村发生了巨变:全村蔬菜大棚的数量从70多个快速发展到200多个,780户维吾尔族村民中有500多户成为地毯编织户,人均年收入从500多元增长到3500多元,236户家庭脱贫致富。走上致富路的村民艾合提买提托乎提逢人便说:“解放军亚克西,让我挺直了腰杆,只有跟着共产党,生活才能一天比一天强。”
“军地支部和党员互学互帮互促,让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谈起“三互”活动,空军驻北疆某指挥所特招大学生干部索南深有感触。
2009年,特招入伍的大学生干部索南担任某连指导员后,第一次开支委会就遇上了棘手问题:连队上报一名精武标兵,支委都推荐本班排的同志,几经周折才形成一致意见,从此索南患上了“恐会症”。与他结对的乌鲁木齐市大红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凯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他了解到索南的困惑后,主动传经验教方法,帮助索南克服急躁心理,邀请索南列席社区支委会,还把自己多年做党务工作的笔记借给索南,帮他踢开了“头三脚”。后来,在部队组织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集训中,索南带领连队支委进行了支委会议训议教示范,年底还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喀提其村从“贫困村”到“模范村”的蜕变,指导员索南从党务工作“困难户”到“示范岗”的华丽转身,只是空军驻疆部队与驻地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互”活动的缩影。
空军政治部办公室秘书长刘立文介绍,近年来,空军驻疆部队与驻地已有90个基层党委、466个基层党支部、5630名党员结对互帮互促,形成了横向覆盖各族群众,纵向联通各级基层组织的党建网络。活动中突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主体,突出强化党组织功能,军地组织理论宣讲3000余场,互上党课1200余次,观摩交流2000余次,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军营站点、村组院落、牧场毡房、田间地头,坚定了党员群众爱党、信党、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三互”活动增强了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空军驻疆地空导弹某营党委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地磅街道党工委结对帮促,营党委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属四连党支部结对的小红沟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由3年前不足5000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0多元。和田地委组织部部长葛标说,“以前村里说话最管用的是阿訇,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党支部,最有号召力的是村支书”。
军地合力谋发展——
提高干事创业能力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东湾村回族党员马光华做梦也不会想到,她所在的村子会由当地出了名的“上访村”一举成为全县的“十强村”,昔日债务缠身的她一下子成为全镇的“党员脱贫示范户”。
在马光华的记忆里,几年前的东湾村党员干部文化普遍比较低,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在群众心目中没有多大分量。村民致富无门,人心涣散,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空军驻疆航空兵某场站导航连与东湾村党支部结成“三互”对子后,从规范组织生活和提高支部开展实际工作能力入手,组织军地领导和理论骨干深入一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巡回宣讲,进行时事政策、党史知识、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政策水平和团结群众的能力。依托“指导员之家”、“村党员之家”两个阵地,运用“联合党校”、“科技夜校”等活动平台,定期组织党员双向交流,进行思想互助,搞好工作互促。帮助村党支部研究确立牧业主导、旅游牵引、种植养殖带动的经济发展思路,帮助群众大力发展旅游、餐饮、种植、养殖等产业……
基层党员队伍能力强了、作用发挥好了,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党员和群众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不到两年时间,东湾村农牧民人均年收入由1000多元增长到7100元,刑事案件也下降了37%;马光华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当选为村支部委员和镇人大代表,被镇里列为“党员脱贫示范户”。
“‘三互’活动作为军地基层党建共建的有效载体,只有紧紧围绕推动军地科学发展的主题展开,突出互补互动,搞好结合融合,才能形成合力、有所作为。”空军驻疆雷达某旅政委文庚平介绍说,讲党建知识、发党建书籍、搞党建培训,这是刚开展“三互”活动时的“老三样”,如今军地双方都认识到“生产力战斗力,关键取决于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队伍的能力”,都在增强“三互”活动的实效性上做足了文章,真正做到了盯着对方特长学、学到真经,盯着薄弱环节帮、帮到关键处。
和田地毯有限责任公司是新疆地毯行业龙头企业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公司在由国企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如何发挥好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成为摆在公司党支部书记姬燕辉面前的一个难题。
空军驻疆雷达某旅战勤连与地毯公司结对后,采取组织联建、阵地联用、活动互办、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组织建设,丰富文化载体,帮助企业设立“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身边无违章、党员身边无次品”和“党员岗位无差错、党员工作信得过”活动,强化党员先进性形象,提高党员职工能力素质。战勤连党支部虚心学习借鉴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推行精细化管理,连队建设跃上新台阶。
部队在与驻地基层党组织的双向互动、携手共进中,共同推动了科学发展,实现了互利双赢。地毯公司不仅经受住了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企业还实现了快速发展,被国家、自治区、和田地区评为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诚信守法企业和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公司党支部连续3年被和田地委评为先进党组织。战勤连党支部连续5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员工感慨地说,“三互”活动真的很“给力”。
军地携手促和谐——
党的温暖送到心坎
“没有阳光,就没有明亮;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快乐大学生活……”7月中旬,空军驻南疆某指挥所政委霍智杰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
信是塔里木大学学生古丽克来姆寄出的。信中,她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资助她上学的部队官兵的感激之情。
古丽克来姆出生在沙漠边缘的坎特艾日克村,这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多年前,她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体弱多病,刚刚读完初中的古丽克来姆就面临着辍学的危险。空军驻南疆某指挥所了解情况后,把古丽克来姆招入了蓝天春蕾班,资助她完成了高中学业。前年,古丽克来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塔里木大学,当一家人正为高昂的学费一筹莫展时,部队再次找到她,承诺资助她完成5年大学学业。
古丽克来姆不是唯一的“幸运儿”。近年来,空军积极实施“蓝天春蕾计划”,驻疆空军部队开办46个空军“蓝天春蕾女童班”和3所“双语”幼儿园、援建5所蓝天春蕾学校,广泛开展“牵手圆梦”捐资助学活动,使民族地区45所学校的2614名贫困学生受益。从小学到大学由部队资助、并被空军特招入伍的维吾尔族干部米合伦沙,满怀感恩之情传递爱心,资助一名父母残疾的汉族高中生和两名家庭贫困的维吾尔族姐妹重新进入课堂,今年她还被全国妇联、中国儿基会评为“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
在开展“三互”活动中,空军驻疆部队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活动,拜人民为师,以实际行动为各族群众造福兴利,给困难群众送温暖,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近年来,先后开放5个机场军民合用,出动官兵5万余人次、车辆8000多台次,支援地方航空运输、重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培训帮带民族干部1400多人,建立扶贫点1400多个,帮助6500余户群众走上致富路。
同时,空军驻疆部队还主动与驻地乡村、社区、寺院建立平安互助关系,与66个市(县)、乡(镇)应急联防队、326个派出所签订联防协议,共同制定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建立联防共保机制,军地密切合作有效处置突发事件20余起,及时排查化解隐患70多起。空军和田指挥所与营区周围49户少数民族村民签订协议,建立了敌社情通报、应急支援、信息联络等机制,其经验被中央综治委和总政治部转发。
驻地党委政府和群众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想方设法做好复转官兵安置、家属就业培训、子女入学入托和支持战备工程建设等工作,帮助部队解决后顾之忧。空军某机场改扩建时,需要迁移5000余座维吾尔族麻扎(坟墓),由于涉及民族群众宗教感情和风俗禁忌,工作难度很大,地方党组织积极主动做工作,驻地两个村50多名党员带头迁麻扎,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全国百佳乡镇”水西沟镇党委书记戚瑞东,在得知结对单位驻地某场站缺少种植、养殖方面经验后,主动协调县科技局组成拥军小组,到连队手把手传授技术。每年新战士入伍时,他还主动安排党员到部队介绍民族政策和传统习俗,教授民族语言。他还经常组织村党员队伍中的致富能手、行业标兵走进部队,为连队开展法律、电脑、医疗等培训,75%的官兵都掌握了两门以上专业技能,部队官兵都亲切地称他为“拥军书记”。
军地同心筑堡垒,鲜红党旗映天山。空军驻疆部队和地方基层党组织正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和促进发展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为飘扬的党旗添光增彩,用跨越发展的步伐奏响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