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布达拉宫铸就坚实“防火墙”——记布达拉宫消防大队
新华社拉萨11月22日电(新华社记者陈寂)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布达拉宫古老的宫殿熠熠生辉。这光彩背后有一支消防队伍常年忠诚的守护——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官兵在27年的驻守中,传承发扬“老西藏精神”,无怨无悔铸就坚实“防火墙”,让“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安然地放射出它独有的光芒。
肩担重责,打造布达拉宫“防火墙”
11月的西藏拉萨,天干物燥。布达拉宫消防监控室里,数个监控系统如常运行,布达拉宫上上下下每一处消防通道的实况反映于监控视频中,清晰在目。执勤的消防班战士面对一排显示屏里的图像、图形和数字信息,目光炯炯。
若把布达拉宫这个复杂的宫堡群建筑比喻为身体的话,这个消防监控中心即是一个体察全身的“神经中枢”:86台视频火焰探测器,一对一地对准重点文物和宫殿内摆放的酥油灯、经幢等易燃物;1500多个热感和烟感探测器,能够对任何一处室内高温浓烟的出现即刻报警;蔓延在布达拉宫各处、长达8710米的线型感温光纤,可以随时感知电路附近的温度变化。此外,21部报警电话和137个区域广播,使得任何火情都能随时通传报信。
“布达拉宫是西藏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结合传统和现代一切有用的方法,整合到布达拉宫防火的工作中去。”西藏消防总队队长高雨祥说。
高雨祥介绍,布达拉宫不仅是藏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件文物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文物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又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布达拉宫现存房屋2000余间,为土木石结构,结构极其复杂;大量采用斗拱、椽子木、白玛草等可燃材料,建筑耐火等级较低;大量使用哈达、幔帐等可燃织物装饰,大量存放唐卡、经书等珍贵文物,火灾荷载极大。
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副大队长罗桑念扎说:“布达拉宫消防无小事,一出事我们就是千古罪人。”肩负如此重的责任,每一个火灾隐患都让罗桑念扎和他的队员们寝食难安,所以他们在日常消防检查和防火巡查的时候,极度认真仔细。从酥油灯的灯芯数量和香炉的燃香数量,到酥油灯和香炉边的环境温度,都要一一目测,用手去触摸。每天布达拉宫闭宫前,熄了酥油灯,若灯芯有烟,掐灭;香炉内的香灰,若有余热,浇熄;电灯未关,断电。
“牦牛精神”,27年默默坚守岗位
1984年6月17日,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发生火灾,当时参与灭火救援的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琼达至今心如刀绞,由于当时缺乏消防力量和灭火器材,眼睁睁地看着130部珍贵经书化为灰烬。
火灾发生第二天,消防班正式进驻,担负起维护布达拉宫消防安全的重要使命。2005年,布达拉宫消防大队正式成立。
27年来,布达拉宫公安消防大队全体官兵守护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再无一次火灾。
布达拉宫消防大队队长旦增欧珠说,多年来,消防大队形成了良好的消防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无缝执勤”、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等种种措施,确保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消防安全。
驻守在布达拉宫的消防班每15天轮换一次,执勤官兵在这15天里没有特殊情况不能下山。为了达到体能要求,每周除了日常的体能训练外,官兵们每周二、四还要携带各种消防装备竞速爬山。布达拉宫内部通道错综曲折、楼梯狭窄、房屋众多、落差115米,大队官兵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10多个小时的防火巡查。
劳累,对消防官兵来说却是最小的问题。大队40个官兵当中,26人患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劳损,另外还有大量的关节炎患者。
“布达拉宫的地面多是传统阿嘎土材料,潮湿冰冷,长时间站在上面执勤,很容易得关节炎。我们执勤时又总是站着,特别容易得腰椎病。”消防战士益西次仁说。
27年来,大队官兵像牦牛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旦增欧珠经常讲一句话:“为了布达拉宫的消防安全,我们再苦再累也值!”
良师益友,与僧人共建消防安全
“他们是我们的消防老师,更是我们的好朋友!”布达拉宫灯香师洛桑顿珠一语道出僧众给予消防官兵的信任和尊重。
洛桑顿珠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哪位僧人有急事难事,总会第一个想到消防战士;哪位僧人身体不适,官兵们马上联系治疗或买来药品。长期以来,大队官兵与僧人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大昭寺78岁的老僧人益西洛珠因为年事高、身体不便的缘故,大部分时间呆在自己的僧舍里。消防战士每次排查时,就特别注意对老僧人的看护和关照,看看有什么需要,及时予以帮助。
正是出于对消防官兵的信任和敬重,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僧人们大大提高了主动学习消防知识的热情,自觉组成志愿消防队,共同承担起维护世界文化遗产消防安全的重任。
大昭寺作为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场所,常常举行大型的宗教活动,信教群众人流量最多每天达十多万人。这时,消防官兵除了维护消防安全,还承担着维持秩序、帮扶群众、应急救助等任务。
在布达拉宫,一大火灾隐患是信教群众手持点燃的酥油灯进殿朝拜。由于可燃材料遍布殿宇,点燃的酥油灯就成了最危险的火源。但手持酥油灯朝拜是千百年来的习俗,怎样才能既尊重群众的宗教习俗又可以消除消防安全隐患的难题,摆到了布达拉宫消防大队每一名官兵的面前。
为此,消防官兵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劝说,终于得到了僧人和信众的理解支持,自觉将上千年来手持酥油灯朝拜的习俗,改为向灯池添加酥油,大昭寺、布达拉宫的“千盏酥油灯”也已搬迁到殿外的“千供房”集中供放。如今,这一成功做法也在西藏各主要文物保护单位推广。
27年的日日夜夜,布达拉宫消防大队每个岗位都是一部精确的“报警器”,每一名官兵都是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正是他们的坚守和奉献,布达拉宫安然屹立红山之巅,迎送每一个晨曦和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