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1月23日电(记者林红梅)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拉马底村的村民们23日载歌载舞,庆祝村边怒江上两座新修的大桥通车,这两座大桥全部由国家投资,拉马底村村民从此结束了溜索过江的历史。
23日11时,交通运输部政法司司长何建中,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俊强,以及“索道医生”邓前堆共同揭开了“连心桥”的红绸子,乡亲们骑着“铁驴子”、赶着羊、背着背囊,欢欢喜喜从桥上走过。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长生在此间表示,这两座桥梁是怒江上实施大规模索改桥启幕的示范工程,云南省此后将在境内300多公里长的怒江上,再建17座桥梁,全部由国家投资,将42对当地百姓过江的溜索,全部改建为桥梁,彻底结束怒江人溜索过江的历史。
据云南省公路局局长吕云峰在现场向记者介绍,怒江拉马底索改桥项目由一座人马吊桥、一座农用汽车吊桥和4.28公里公路连接线组成,总预算投资1704.5万元。其中,人马吊桥桥面全长120米,宽度3.5米,设计载荷4吨,建成后可以保证20个人和5匹驮马同时通行。为方便大宗农产品外运,交通运输部门在距离人马吊桥3000米的地方同时修建一座全长136米的汽车吊桥,桥面宽度4.5米,设计载荷15吨。这两座桥被命名为“幸福桥”和“连心桥”。
拉马底索改桥项目今年7月1日开工建设。负责建设的怒江公路管理总段段长桂昆告诉记者,施工期间恰逢怒江雨季,江水上涨。1包水泥、1根钢筋、1粒碎石,都是施工人员通过溜索输送。施工人员克服重重困难,8月15日前完成了桥梁下部构造,9月10日前完成桥梁上部结构。11月10日完成桥面铺装和扫尾工作。11月17日两座桥顺利完成竣工验收。
何建中在此间表示,怒江拉马底索改桥项目完成后,将惠及当地265户、1043人,并且使周边的害扎村、格扎村、博娃村等少数民族村寨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历史性转变。
目前,怒江上有各类大小桥梁71座,平均4.3公里有一座桥。
千年梦圆在今朝——写在怒江拉马底索改桥通车之时
新华社昆明11月23日电(记者 林红梅)两岸高山对峙,谷底水流湍急,一根溜索横跨在江两边,人们像鸟儿一样抓着溜索过江。这不是城市里的索道旅游项目,而是怒江两岸百姓祖祖辈辈的过江生活。如今,这一现象在怒江拉马底村终于改变了,国家财政出资修建的拉马底索改桥工程23日正式通车。当地村民载歌载舞走过桥梁,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的欣喜,怒江人的千年梦想,圆在今朝。
千年封闭的深山
怒江是世界第三大峡谷,数千年来处于原始封闭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没有一条公路,运输靠人背马驮。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把改变闭塞落后的交通状况作为边疆建设和边防巩固的头等大事来抓。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长生介绍,到“十一五”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4060公里。其中,进入怒江的碧江至贡山公路全长近156公里,是我国最艰巨的公路工程之一。施工者腰系安全带,沿壁而下,似壁虎般贴在岩上,硬是从怒江大峡谷的半山腰掏出了一条路,修路过程中,死亡88人,伤残135人。
但是,与1.4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相比,怒江的这些公路不仅数量少,而且等级差。全州有两个车道的二级公路只有107公里,能够错开两辆车的三级公路只有135公里,其余都是无法错开车的四级以下公路。全州至今没有国道,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机场,没有水路。进出怒江只有一条单一的公路省道228,80%为无法错开车的4级以下路面。
溜索浓缩着当地交通的变迁。云南省公路局局长吕云峰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溜索由竹子制成,容易断掉;新中国成立后,溜索由藤条制成,也不太安全;近年来,国家花钱把溜索全部改成了钢铁溜索,每条投资6万元,定期检查溜索和百姓手中索具的安全性能,百姓掉进江里的事不再发生。怒江大峡谷两岸居住着傈僳、独龙、怒、藏、普米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共50多万人。溜索是当地百姓过江的主要交通工具。当地百姓建房子用的水泥,牛,猪,都是用溜索溜过江的,小孩上学都是溜索过江。
时至今日,进出怒江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记者从昆明坐飞机到保山后,再乘坐汽车,沿着怒江大峡谷进山。汽车在怒江大峡谷半山腰的一条狭窄公路上行驶,车轮左侧是万丈深渊。怒江人祖祖辈辈盼望着能走桥过江,不用像鸟儿一样冒险飞过江。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今年年初在怒江调研时,当地百姓把翁孟勇一行围了起来,一位傈僳族妇女对翁孟勇说:“希望政府能给我们修一座桥,我家就能买拖拉机,把甘蔗拉到山外卖,送孩子上学也方便。”
重重大山的阻隔,使怒江人守着“金山”,望天兴叹,全州4个县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资料显示,怒江已经发现各种矿藏28种,兰坪铅锌矿探明储量亚洲最大,怒江还拥有世界级的水电、生物和旅游资源。但至今少有开发。
翁孟勇在年初调研时说,要把溜索改桥作为“十二五”开局怒江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议马上启动拉马底村的索改桥项目,在害扎自然村建人马吊桥,在拉马底行政村建设汽车吊桥,以此作为怒江上溜索改桥的示范工程。但索改桥必须统筹规划,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既不能过重增加财政负担,更不能向农民摊派。此后,云南省马上组织工作组,一个月后拿出拉马底索改桥的方案,报给交通运输部。
向难啃的“硬骨头”进军
拉马底索改桥示范工程由一座人马吊桥、一座农用汽车吊桥和4.28公里公路连接线组成,总预算投资1704.5万元,全部由各级财政出资。
在深山峡谷里修路,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施工过程中,1包水泥、1根钢筋、1粒碎石都是通过溜索输送到江对岸。各类施工机械通过轮渡搬运,施工效率低、安全风险巨大。还要保护水环境、山环境,确保施工质量。
云南省公路局怒江总段于2011年3月14日成立拉马底索改桥建设指挥部,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实施。指挥部成立后,迅速开展工作,先与地方各部门和设计单位联系,确定桥址和连接线路走向,着手征地拆迁工作。8月8日施工概预算正式获批,整个项目分为2个标段:一标拉马底汽车吊桥;二标害扎人马吊桥及公路连接线。指挥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公开招标。
拉马底汽车吊桥主跨136米,东岸用引道连接至省道,西岸至害扎村口并与害扎桥西岸连接。桥面宽度4.5米,设计荷载15吨,预算投资645万元;害扎人马吊桥及公路连接线中,害扎人马吊桥西岸连着害扎村口,跨径120米,桥面宽度3.5米,设计荷载4吨,预算投资248万元。公路连接线长4.28公里,预算投资424万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福贡县拉马底村委会村民联名请求,将工程量增加300米至博娃村,连接线总长增至4.58公里。
工程开工后得到交通运输部、云南省委省政府等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今年10月1日,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在怒江调研,到索改桥工程现场,与参建人员座谈后,为2座吊桥命名:建议将“害扎人马吊桥”叫做“幸福桥”,“拉马底汽车吊桥”叫做“连心桥”。
结束溜索过江历史
“云南省怒江州拉马底索改桥项目现在通车!”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何建中23日11时在通车仪式上宣布。汇集在桥两岸的傈僳族、怒族等各族群众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以后再也不用溜着溜索去给病人看病了,就连晚上都能出去会诊了。”通车仪式刚结束,“索道医生”邓前堆就迫不及待地从“连心桥”上走过。以前,他常常为晚上出诊的安全问题担忧,现在他已经毫不畏惧湍急的怒江了。
“6岁的小孩儿上学要背着几公斤的书包,还要带上几公斤的溜索工具,家长都不放心。以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石月亮乡一位身穿民族盛装的当地妇女告诉记者,以后再也不用为孩子出行的安危牵肠挂肚了。
“今后就算生病都不害怕了,我们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去找邓医生,可以安安心心地过桥去找他。”当地的一名少数民族老人满脸喜气地说。
“这只是怒江上索改桥的起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长生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们共要对怒江州境内实施18座溜索改桥建设;还要打造一条‘新滇藏公路’,从怒江的丙中洛直到西藏察隅境内,全部改建成二级公路;怒江州府也要通上高速公路。”
此外,怒江目前还在进行着另一个重点公路建设项目。云南省公路局局长吕云峰介绍说:“正在实施的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将结束云南省最后一个民族乡不通硬化路的历史。正在修建的6.68公里的特长隧道,将穿越高黎贡山,使公路的最高海拔由原来的3390米降至3025米,在雪线以下。改建工程结束后,能彻底解决独龙族群众出行晴通雨阻的问题,路线比原有公路缩短约16公里,项目总投资超过了6亿元。”
张长生展望说,到“十二五”末,云南要实现州市通高速路、县县通二级路、县乡通沥青路、乡村通硬化路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农村交通运输服务和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