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 仇逸、叶锋、黄安琪)公平两字,润无声,重千钧。如今的上海,无论是有当地户籍还是无当地户籍,无论是城市中心还是郊区农村,在教育卫生、社保统筹、保障房建设等方方面面,百姓物质精神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正在获得同等的尊重与空间,“同一个城市,同一种待遇”的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解决好民生问题,关键要靠发展。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创造出新的举措,推进民生持续改善。
医改教改:公平为先,惠及全体
嘉善菜场的蔬菜摊贩王井醒来自山东,是一个6岁男孩的母亲。“来到上海后,我很担心儿子在哪看病打防疫针。是这里社区的医生主动找到了我。原来外来孩子和上海的孩子一样,有卡有档案,免费接种疫苗。”她说。
上海市卫生局今年10月宣布,凡是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市民,包括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都可免费享受十二大类42项86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闵行区还把这些服务编制成册分发给辖区里的所有民众,让大家“按图索骥”享受服务并随时监督。同时,上海优质卫生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卢湾、崇明两大区域医疗联合体今年内先后成立,让社区、海岛居民能踏踏实实在“家门口”看病,郊区县三级医院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让每一个孩子都站上公平的人生起点,是百姓的期望,也是教改的重要任务。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指出:基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业,必须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办出让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今年以来,上海大力推进以常住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城郊接合地区教育资源紧张局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9月1日,市、郊区(县)又有53所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门迎新”。目前,全市50余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已超过七成。
徐汇区启新小学四(1)班陈茜小朋友出生不久就随着修车的爸爸妈妈从安徽宣城来到上海:“老师特别好,题目不会做都细细给我讲解;小朋友也特别好,我生病了大家来家里看我,给我带作业。”她的班主任吴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在进步,家长打工比较忙,有的还不认识字,我们会更关心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记者了解到,在启新小学570多名小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外来孩子随班就读,他们和上海孩子享受完全一样的待遇,不收取任何学费杂费,在评选奖学金、选学生干部等方面都一视同仁。
普遍提高办学水平,既化解择校热,更在优质中促进均衡。今年秋季开学后,上海市政府从全市范围内遴选出品牌学校、教育中介机构,由政府“做媒”,经双方“自由恋爱”,对46所农村中小学校实施委托管理,助推农村中小学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除了保障来沪人员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上海还打通了中高职教育,鼓励这些随迁子女学习一定的技能和本领,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市民待遇”:社会保障逐项完善
来自山东省聊城市的赵百云2005年到上海打工,一直从事电器维修工作。“今年我的社保水平大大提高了!”他欣喜地拿出工资单给记者看,“现在公司为我们缴纳工伤、医疗、养老三种保险,我自己也要支付一定的比例。公司为我每月缴纳444元社会保险,约为以前的两倍。”赵百云说。
上海从2011年7月起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并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以缓解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负担。其中,城镇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参加上海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险种和缴费规则与上海市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完全一致,非城镇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目前按规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外来从业人口正逐步融入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中。
“现在在上海打工心里更有底了!”赵百云说,“今年4月,公司为我缴纳的综合保险是200多元,自己不用交钱。现在我自己每月要缴纳140元,但公司给我们缴的钱也翻倍。还是多缴多得好!”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此次政策调整涉及人群范围广,社会影响大,且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负担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为实现平稳过渡,上海市对非城镇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设定了过渡期。按照过渡办法缴费的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缴费基数实行5年过渡。且在过渡期间,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缴费基数也可按上海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上海将严格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保障劳动者依法参保的权益,“上海的社保工作将着力跨越‘身份坎’,不再受制于户籍等因素。”
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企业职工养老补贴适时发放,高温津贴由按日改为按月发放,社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正积极研制……未来几年,上海将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可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衔接,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的制度全覆盖。
住房保障:更广覆盖、更大规模、更高效率
今年是上海保障性安居工程不折不扣的“大年”,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建设,确保公平前提下加快供应,一系列工作全面“提速”。年初,上海确定了保障房开工及筹措1500万平方米、26.6万套的目标。新开工和继续施工房源之多,使今年上海保障房建设任务之重堪称历年之最。虹口“彩虹湾”基地、宝山罗店基地、闵行马桥基地……从中心城区到郊区,保障房首次成为上海房地产开发格局中的主角。至11月底,上海顺利完成全年开工目标并“略有超额”。而全面保障房的开发建设量将达到全年房地产开发总量的七成左右。
大规模离不开高效率。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上海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工商管理、金融服务等多部门采用“多部门会审”“并联审批”等方式,加快土地落实、项目核准、规划审批等“全过程手续”。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推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流程之后,不少环节可以缩短50%以上的时间。
资金方面,上海银监局等部门联合建立信贷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名单式”管理制度,由各商业银行对符合要求的大型居住社区土地储备贷款和保障房开发贷款予以优先支持。原则上,今年各银行保障房贷款增量占其全部住房开发贷款增量的比重,不低于60%。
上海高度重视保障房基地的设施配套。据介绍,各大保障房基地的公建配套设施包括幼托、小学、初中和高中,社区行政、服务、卫生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菜场,商业等,各项目与住宅同步开工建设。
虹口区广中街道居民程福根,一家四口在老公房内“蜗居”多年。为房所困的一家人今年申请了区里的经适房。在今年10月份保障房随机摇号中,程福根如愿以偿,选到了一套53平方米的经适房。新房位于宝山区顾村基地,临近地铁7号线,交通方便;周边的配套措施,如医院、商场等,宝山区政府都在组织建设中。“这下儿子的婚房有着落了!”他兴奋不已。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幸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下更大力气推进“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在上海这个特大城市,保障房一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如今,“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的逐渐形成正在温暖着更多的程福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