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6日电(记者 郭燕)“通电了,灯亮了!”,热斯巴依的小儿子听到了远处斯木哈纳110千伏变电站传来鞭炮鸣响的声音,赶快跑进屋里去摆弄家里那台18寸电视机,而热斯巴依进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拉灯绳。
“灯亮了”“电视里有图像了”,父子两互相看着对方,乐呵呵地笑了。热斯巴依今年49岁,柯尔克孜族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祖国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3日13点,热斯巴依家的电灯亮了,这意味着2011年新疆电力民生工程第422个项目圆满收官,新疆农牧区近9万居民在2011年告别了无电的生活,用上了安全稳定的主电网供电。
422个项目,422个心愿
6月8日,在新疆北部塔城地区托里县乌雪特乡,工匠达庆拉亮了他作坊里的电灯。那盏灯得益于2011年新疆第一个民生电网建设工程——白杨河无电区电力建设项目。
……
12月3日,乌鲁克恰提乡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开闸供电,新疆2011年最后一个电力民生工程圆满收官。
一个个无电地区的电力民生工程建设,点亮了偏远的小村落,也点亮了人们的心愿。
哈萨克族工匠达庆靠打制手工艺品养家糊口。一直以来,他都想买个电动的打磨机来提高效率,可是没有电,买什么也用不成。“通电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买个打磨机,等有钱了,再改造下我的作坊,买些加工需要的机器。”他说。
热斯巴依说:“有电了,我想给老婆子买个洗衣机,让她不要那么辛苦。”
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许多的关于电的愿望——
“有电了,我要在村子里开个理发店,让姑娘们和城里姑娘一样可以烫头发。”
“有电了,我可以不用点着蜡烛写作业了。”
“有电了,可以让儿子去学电焊技术,开个店,生活过得好一点。” “有电了,我们要把村子里的文化站办好,给村民多搞些娱乐活动,让大家不要整天想着喝酒。”
……
422个项目,422份努力
乌鲁克恰提乡通电了,灯亮了,牧民们欢呼,和牧民们一样欢呼的还有参加建设的工人们。这些工人们,如果不开口说话,根本就分不清他们是当地牧民还是外地来的施工人员。
郭泉,23岁,今年结的婚,只在家陪了新媳妇6天就匆匆地来到了距离家乡宁夏5000多公里的帕米尔高原参加电力建设。
因为长期在高原户外工作,郭泉的脸被晒得黑里透红,他不爱说话,只是笑呵呵地告诉记者:“高兴呢,工程提前完成了,可以快点回家了。”
新疆电力公司提供给记者一份数据:2011年电力民生工程累计完成计划投资25.27亿元,完工项目422个,新建和改造220千伏变电站2座、线路270千米,110千伏变电站36座、线路622.2千米,35千伏变电站88座、线路817.18千米,10千伏线路3583.67千米,0.4千伏线路2231.49千米,配变1822台,户表改造127927户,解决了22092户、89526人的无电问题。
如果是外行人看着这组数字不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但是对于亲身经历过新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人来说,每个数据都饱含艰辛。
参与乌鲁克恰提乡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疆多数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大、施工难度大、工作强度大,尤其是在南疆三地州,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工作难度尤其大。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乌鲁克恰提乡项目来说,建设投资近6000万,解决了800多户的无电问题,相当于每户投资7万元左右。”
“72公里的线路铺设有85%是在山区,许多时候施工设备和建材都必须要人挑肩扛,甚至连高达10米的架线塔台也是工人们将零部件拆下一点点肩扛上山再进行安装的。工人们平均半个月就磨破一双鞋,项目高峰期施工人数在300人左右,平均施工人数也在200人左右,八个半月的施工期,仅仅是工人磨破的鞋子就有3000多双。”
而全疆422个项目所涉及的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不计其数,这其中的努力又何止422份……
422个项目,422个期盼
“在无电地区开展电力工程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疆无电地区分散,人口也不集中,交通不便,地理位置特殊,这都给电力建设施工带来了很多难处,今后还有很艰巨的工作要去做。”新疆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明年3月,祖国最西端的乌恰县吉根乡的斯木哈纳村也将接入‘民生大电网’。这里是中国最晚送走落日的地方,到那个时候,不管太阳走的早还是晚,这里都不用怕黑了。”
据国家电网公司公布的数据,“十二五”期间,新疆无电地区需要投资41.7亿元,完成25.16万户、103.2万人的通电任务,其中通过电网最大限度的延伸,完成15.06万户、63.6万人通电任务;通过太阳能、风光互补等可再生能源供电方式,解决电网无法延伸到的散居人口用电问题。到“十二五”末,新疆可实现无电人口全部通电。
有多少电力建设项目就有多少关于电的心愿,这些心愿将变成种子,在天山深处、高原边境、沙漠小镇里生根发芽,筑就新疆人更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