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8日电(记者 张建松)“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中国人的梦想。2011年,中国人正以“加速度”将“上天入海”的梦想变为现实。
交会对接,中国叩开“太空站时代”大门
2011年秋冬之交,中国发射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为举世瞩目的两颗“明星”。
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乘坐”长征二号FT1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率先升空。
11月1日5时58分,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搭载着“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踏上“追天”之旅。
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牵、成功对接。两个航天器形成互联互通的刚性组合体翱翔太空。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分离后,又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17日,“神舟八号”飞船从太空安全返回地球,中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
尽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经进行了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活动,但国际社会仍然高度评价中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成为第三个完整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发射、对接、返回”是载人航天活动中三项最重要技术。从1999年初冬“神舟一号”顺利升空,到杨利伟等中国航天员的“飞天之旅”,再到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分离和返回,12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按照计划,2020年前后,中国将在轨组装载人空间站。
6日,圆满完成“火星-500”试验的中国志愿者王跃回国。王跃在520天密闭试验中为未来火星探测积累了经验。在“火星-500”试验中中方3大项目参试工作也圆满完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探索太空奥秘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2011年,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乘俄罗斯火箭升空,由于俄方卫星转轨失败而“折戟太空”。
“蛟龙”入海,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011年盛夏,浩瀚无际的东北太平洋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7月26日,这艘空重不超过22吨的潜水器,载着三名中国潜航员,首次成功突破5000米海深,最大下潜深度5057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深邃神秘的大洋深处孕育着无穷的科学奥秘,人类探索海洋、认识海洋需要高科技手段作为支撑。2002年,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与“载人航天”一样,“载人深潜”也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蛟龙”号的研制,集结了国内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从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到总装联调、水池试验等每个阶段,先后攻克了生命支持系统、耐压密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声学通信系统、液压阀路系统、电池能源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蛟龙入海”为中国向深海大洋进军增添了“科学底气”。作为一个海洋高科技装备,“蛟龙”号的目标是“既要下得深,还要用得好”,为科学家探索深海奥秘提供了一个精细的技术支撑平台。根据计划,“蛟龙”号将在2012年进行7000米深海试,冲击深潜世界纪录。
2011年,中国海洋科学考察队伍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11月30日,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武汉顺利下水。整合了当今海洋基础科考多学科、多领域的先进装备和信息技术集成的“科学”号,被誉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是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主力船之一。它将与现有和将建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专业调查船相互补充,逐步形成中国海洋探测调查的完整体系,使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遥远的地球南北两极是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科学圣殿”。2011年,中国成功召开了首次全国极地工作会议,启动极地环境综合考察专项,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正式获批,一年一度的南极考察如期举行,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
屠呦呦获大奖,呼唤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011年9月23日,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令国人振奋,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青蒿素研究,源于1967年中国启动的一个集全国科技之力联合攻关的“523项目”。当时,全国共有60多个单位、500名科研人员组成“研发大军”。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
美国拉斯克基金会认为,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屠呦呦做到了三个第一。而且,她在古代中医药典籍的启发下,创造性地解决了4个问题——选用哪种青蒿、选取哪个部位、在什么季节采摘、用什么方法提取。
在屠呦呦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以国家和人民需求为己任,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2011年,一名22岁的大学生给中国人带来惊喜。在世界数理逻辑学中沉寂了10余年的难题“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本科生刘路成功破解。这位“数学天才”在不断遭受争议的教育环境中出现,承载了人们更多的期望: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营造一个创新的体制环境,使中国的“创新土壤”更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