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崔静)路通了,钱多了……在陕西渭南的姚湾村,村民们感到生活越来越好了。这些变化,凝聚着农工党渭南市委会多年来辛勤帮扶的智慧与汗水。这个2000年才成立的基层组织,十余年来坚持把群众受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不断创新社会服务工作方式,为渭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姚湾村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大王乡最南端,地处半山区,坡大沟深,贯通3个自然村的道路全是土路,每逢雨季或冬季,村民出行十分困难。自然条件的恶劣和交通运输的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2007年,姚湾村全村人均收入仅有1073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2007年12月,农工党渭南市委会在研究确定新五年社会服务工作目标任务时,决定把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点,并于2008年初把姚湾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帮扶点,开始了长达5年的定点帮扶。
为确保完成帮扶任务,从2008年起,农工党渭南市委会动员和带领全市农工党员,挖掘一切能够利用的社会力量,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不惜“说破嘴、跑断腿”,协调争取省、市、区三级相关部门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姚湾村给予倾斜和支持。
路不通,就修路。依托“村村通”项目建设,农工党渭南市委会协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投资36万余元修通了3.3公里的“三厚路”,使该村三个自然村道路全部水泥化。群众没有掏一分钱就解决了行路难题。
水难取,就引水。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姚湾村地表水源不稳定,人畜饮水困难。农工党渭南市委会积极协调临渭区水务局等部门投资5万余元,为该村新打了一眼井,新建了蓄水池,并调整铺设入户的引水管网,姚湾村村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的盼望即将成为现实。
村民难流动,就提供培训。2007年,姚湾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仅占该村村民总数的20%左右。为了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帮助村民稳步提高收入,农工党渭南市委会协助村委会动员高、中考未录取学生参加陕西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雨露计划”培训学习,帮忙村民由劳务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
此外,农工党渭南市委会还充分发挥其医卫资源优势,坚持每年至少赴村义诊一次,为群众面对面提供医疗咨询,引导患病村民及时就医;联系林业站的技术人员,每年三四次到村上为群众手把手教授修剪、嫁接、防虫技术;持续建议引导村民发展奶山羊饲养和土鸡喂养,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在农工党渭南市委会的帮扶下,姚湾村村民收入稳步上升,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已提高至4200元。农工党渭南市委会也因表现突出,于2011年被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集体”,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联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