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17日电(记者李荣) 位于上海西北郊区的嘉定新城,开建至今,已有8个年头,城市框架初就。嘉定区委书记金建忠认为,在上海新的城市化过程中,不仅要出形象、出功能,更要出民生。人的生活,是城市化的入手点、立足点和归结点。
“之间”理念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嘉定区副区长庄木弟提到了一个“之间”的理念,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城市之魂,不只在大板块的绚丽城市之景中,还得到河与河、树与树、景与景“之间”去找。
在一些地方的新城镇中,常常以大手笔打造大广场、大走廊、大湖泊等“孤立景观”,与周边不接气、不通气,成了“断气工程”。这样的城市之美,无法随着市民散步的脚步,延伸到市民的生活中。
所以,嘉定新城从建设一开始,就在“连”和“串”上下工夫。它的生态环境建设,强调“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湖相串,荷香满城”。嘉定新城建设公司的人士说,在主城区的规划用地比例分配上,有“6个10%”,这60%的土地用于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和配套设施建设。其中明确,绿化用地和河流湖泊必须各占10%。在建设中,最注重的是河网交叉部分,用“瘦身、增肥、加密、连接”等综合方法,把河与河、路与路、城与镇连接起来。城市给人的生活空间是“整个儿的”,不是一个“画框”。
“三原”理念
嘉定新城,同时又是上海郊区一个古意盎然的地方,有古猗园这样的经典园林,有南翔小笼这样的传统小吃。如何对待本地“老的东西”,它们到底是一堆破烂,还是城市生命的“原点”和元气?
嘉定在新城建设中,提出了一个“三原”理念,即原生态、原生活、原居民都要以“敬畏心”保留下来,激发其活力,与现代化的城市新形态充分结合。庄木弟说,嘉定是古城,古是财富,传统文化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变形、改造、提升”,才能“老树发新芽、古藤开新花”,建成宜居的新城。他举了一个例子,嘉定主干街道上的店招,将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书法展”,打破千城一面的格局,焕发嘉定古城的古意。
居民也是这样想的。在采访中,有一位居民说,新城说到底,还是“过日子”这三个大字。什么是生活的味儿,说起来可能很小,很不起眼。“翻翻电话簿,里面有附近锁匠和收旧货人的手机号码;在马路上走,迎面走来隔壁理发店的老板,大家点点头,打一个招呼”,生活的感觉就全在里面了。漂亮的大楼当然好,当然要,但这种生活的原生态,少不了。
住在嘉定新城远香舫22号楼的薛其华,原来是众芳村的农民,拿着篾刀编篾竹是他的“老手艺”。如今搬进了新家,编篾竹不再是“靠它吃饭的活计”了,但一有空,还是慢慢编一个,乐一乐。他有时还得到邀请,去附近的小学教孩子们学一学这“老手艺”,也算是一种“乡土教育”。在嘉定新城,大家对“老的好东西”都很珍惜,有地方特色的,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出民生”理念
“出形象”是标,“出民生”才是本。嘉定区代区长马春雷说,在新城建设中,社会配套必须“先行一步”。至于怎么配套,只要“反向自问、将心比心”。生活中怎样才觉得方便,大家的感受其实是“相通”的。
在一些城市,不少人工作在新城,生活在老城,问到原因,就医就读条件往往是“考虑的重点”。嘉定新城在社会配套先行中,把医疗和教育放在“最先”。
拥有600张床位的瑞金医院北院将在明年10月在嘉定新城启用,门急诊和住院区域相对集中,以方便患者就诊。“老百姓最怕生大病,有这样一座三甲医院在家门口,心里就定多了。”瑞金医院北院常务副院长赵忠涛说。
医疗网有了骨干,还要有分支,各个社区卫生中心实施分散式布点,每个社区站点的选址原则是“确保周边居民一刻钟之内就可到达”。凡家里有困难、有需要的,社区全科医生还可“上门看病”。乡村的全科医生也在加紧定向培养,第一批已有30多人到岗。嘉定区政府人士说,新城医疗网,“基层抓把关、顶端抓疑难”,各司其职,上下衔接,可解居民就医之忧。而教育网的设置,也有类似之处,从中心城区引入优质资源,再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均衡分配,“网线一直拉到最基层,包括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就读,也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好”。
不过,民生远不止基础的“几大件”,人还需要精神的愉悦,还需要“休一休、闲一闲”。江桥镇,虽不在嘉定新城的主城范围内,却也是一个有力的“支翼”。让人没想到的是,镇上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即使不在双休日,也是“人气很旺”,有人打乒乓球,有人推沙弧球,有人玩休闲式射箭。更有老人在弹词馆里,弹一弹,唱一唱,一个段落暂歇,大家还会围过来,一边喝茶一边评点几句。江桥镇党委委员潘红芳对记者说,生活有魂了,城市才有魂。新城,既要有形,更要有神。
非洲有句老话,走得太快了,就要等一等,让“魂”赶上来。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应该让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之“魂”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