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2月19日电(记者李鹏)一个破损的窨井盖从发现到更换需要多少步骤、多长时间?这些过去“没准”的问题,现在河南省许昌市“数字化城管”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7步、12小时。
2010年6月1日至今,许昌市“数字化城管”运行一年半来,被城管人员称之为“城市家具”的全市17万多个公共设施不仅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连“生病”的“城市家具”的处理步骤和期限也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14日上午,许昌市“数字化城管”接网友举报:市区某水泥路面出现2个大坑,影响市民出行安全。接线员一边对举报信息进行录入、审核和登记,交由值班长甄别立案,一边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向信息采集员和责任权属单位分别发出实地核实和立即处置指令。
随后,道路编号、位置和实地照片等核实信息迅速通过信息采集员的“城管通”传回管理中心。经过1天的施工修复,15日上午,得到处置完毕的回馈后,信息采集员将道路修复后的照片回传管理中心,经对比无误后管理人员结案留档并建立综合评价档案。
“信息先行、整合两头、打通市民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渠道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据许昌市城市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完毕的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已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了规划、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的图像、区划、监控等资源,建起覆盖主城区70平方公里的信心采集系统,并纳入36个责任单位,通过“实时监控、实地巡逻、热线举报”三条途径保证市民关切的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发现和解决。
在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记者看到,240英寸的弧形大屏幕显示的城市三维实景地图把“城市家具”都虚拟成了图像,12块大屏幕定时切换,实时监控现状;把市区划分成1436块“责任田”的网格地图上,被虚拟成“小黑点”的170余名信息采集员在“责任田”内的巡逻信息被跟踪显示;24小时受理群众举报的12319热线接话员在大屏幕前严阵以待。
为了保证屏幕上虚拟的“数字化城管”在工作中不仅“不虚”,反而“更实”,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明确规定,路面破损、台阶坡道沉陷扭曲3日内修补完毕;井盖缺失、破损12小时内补装、更换……
除了为不同类型的案件规定了处置的“大限”,许昌市还为城市管理的业务主管单位套上了“紧箍咒”: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点评、季评价”的定期通报制度,通报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各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年度评先挂钩,对问题多的责任单位实行效能问责。
截至目前,许昌市“数字化城管”已受理案件517029件,结案率接近100%。按照规划,通过二期和三期建设,许昌市“数字化城管”将覆盖28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和5个市辖县(市)的中心城区,并最终建成与“大城管”体系相适应的许昌市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