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湖北丹江口12月20日电(记者 周甲禄、黄艳)背井离乡曾牵起多少人的悲愁,曾演绎了多少令人悲叹的故事。今天,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迁中,创新人性化移民模式,实行整村成建制迁安,在新安置点,村名依旧、邻居依旧、基层组织依旧、文化乡风依旧,移民们不用改乡音、不用易风俗,这种既搬人又搬文化的新移民模式抚慰了移民们骨子里难舍故土的情结。
64岁的杨玉财移民到离家200多公里外的襄阳宜城市移民安置点有一年多了,他慢慢地觉得,好像还是在老家,乡音不需改、邻里都还在,就连他现在的村名也仍然沿用他原来郧县故乡的村名,叫十方院。
去年9月24日,杨玉财跟着同村的1200多人来到宜城市南营办事处,他们的新村建在一处宽阔的土台上,两边都有平整的水田,生存环境比丹江口老家山区好多了。
“我们十方院村还叫十方院,支书还是莫银龙,房前屋后的邻居还是老邻居。”杨玉财说。
不仅是十方院村,在湖北省宜城市这个最大的移民外迁安置县市,从丹江口市和郧县搬来了12个村,都是整村安置在一块,每个村都保留着原来的名字,村里的基层组织不变,原来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到移民新村后继续任支书和村主任。只有个别村在今年换届时调整了村支“两委”,也仍然是他们熟悉的老乡亲。
洪家沟村、老龙沟村、岗家沟村、怀家沟村、莲花池村,这些在丹江口市和郧县的老村名,如今都随着移民一起搬到了宜城市。
老龙沟村3组的徐峰,是个27岁的农村能人。刚搬迁过来为未来的生计发愁。通过移民局和村委会提供的帮助,他承包了村集体的水塘当起专业“鸭倌”。
徐峰非常感激这种连亲戚和邻里搬迁到一块安置的措施。他告诉记者,养鸭买鸭苗和盖鸭舍需要投入50多万,他向一同搬来的亲朋好友借钱,很快凑足了资金,今年9月买下的15000只鸭苗,如今已有3000只产蛋,每天收入1500元,到春节全部产蛋后,每天收入7000多元,半年后就能回本了。到时候不仅可以还亲戚的钱,自己卖了鸭子还能净落近30万元。他说:“如果不是乡亲帮忙,在一个陌生地方肯定借不到那么多钱。”
宜城市移民局局长顾家照告诉记者,当初这样安置移民,决定全部用原来的村名,一个村安置在一起,想法很朴素。移民搬迁更人性化一点,不仅是将人搬过来,还要搬来乡亲、乡音、村名、习俗、文化,让他们减少陌生感,增加认同感,感觉还是那个村的人,好像没有搬家,缓解移民对故土难舍的心理和情绪,让他们更好地认同和接受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