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来了“年轻人”
——来自北京密云一线社区工作者状况的调查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卫敏丽、隋笑飞)12月19日早上8点,24岁漂亮女孩王跃来到果园新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以前总觉得社区没什么事,很清闲,来了才知道需要做的真是太多了。”一边忙着接待来办事的居民,一边处理手头的工作,整整一个上午,她几乎坐不下来。
2009年5月,通过北京全市公开招考,大学生王跃成为密云县果园街道果园新里社区的一名年轻社区工作者。
她会拿着铲子一点一点地清除居民楼的小广告,也会和同事一起,给行动不便的低保人员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甚至要主动上门调解邻里摩擦。偶尔她也会受到误解,甚至委屈到掉眼泪……如今,在居民心目中,王跃是响当当的“公众权威人物”。
楼房40栋、2285户、平房74户、总人口8015人……社区情况,王跃都心中有数。她说,街道和社区实行了“走动式工作法”,就是街道领导、社区工作者定期到社区走访巡查区域内的门店和生活区,询问居民的冷暖与需求,解决居民的困难与问题。同时,通过为老年人、残疾人家庭安装“电子保姆”自动呼叫系统,更是搭建起社区、企业为困难居民服务的绿色通道。
“我们现在经常是变静态办公为动态办公、变被动受理为主动上门,这样能提高服务水平,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问题。”王跃说。
在她看来,平时组织居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可不仅仅只是“乐呵乐呵”,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邻里和睦。“平时大家在一起活动,玩得比较开心,遇事能和气化解,还有利于团结。”
休息日和好朋友一起逛街时,总会碰到一些中老年人高兴地和王跃打招呼。朋友们都会以羡慕而惊奇的目光看着她:“王跃,这么多大人都认识你啊!”每当这时,女孩脸上就会漾起自豪的笑容:“他们都是我社区的居民。”
今年6月,王跃通过了国家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从普通社区工作者成长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高级社会工作师,用更加专业的知识,为社区居民服务。”对于这个从“社区老大妈”做起的人生选择,她不后悔,还做好了扎根社区的准备。
密云县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纪海明说,在密云城乡社区一线,还有很多像王跃这样的年轻人,王兆刚、潘春梅、张琪……他们熟悉电脑、文字功底扎实,而且观念新、主意也多,他们的到来使社区工作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
67岁退休教师、志愿者田金香经常义务在社区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情感疏导,引导居民用理性方式表达合理诉求。在她眼中,“这些孩子谦虚、有热情、能吃苦,除了经验少,几乎找不到想象中‘80后’大学生的‘骄’‘娇’二气”。
“年轻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社区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该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云淑由衷地说,“希望国家多出台优惠政策,真正把他们留下来。”
近年来,密云县大力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先后选聘数百名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工作,同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推进其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密云县委副书记王玉江表示,在配齐配强社区工作者的基础上,密云县整合多方人力资源,城乡社区全面推行精细化、智能化服务,实行立体分类式网格化管理。在城市,10大类60项180小项社区公共服务基本全覆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在农村,努力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基本形成了覆盖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多领域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