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在"告别"中进步—扫描五大自治区2011年民生亮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21日 10时58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2011年即将变成历史。在一些民族地区,从饮水难、行路难到住房不安全、用电不便捷等,一系列长期困扰各族群众的民生难题,在2011年变成了历史。

    告别民生难题,就是一种幸福。岁末年终,点击这些在2011年成为历史的民生难题,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关怀、特殊支持,看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告别饮水难--水变清亮,心变敞亮

    内蒙古兴安盟农民王永顺现在不再为过滤井水里的杂质发愁,也不用每天费力压井取水了,因为家里今年安装了自来水。2011年,当地有1.3万名农牧民和王永顺一样,告别了苦涩井水,喝上了放心水。

    “这自来水呀,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冬天再也不用出去提井水了。”王永顺说,“看着杯里的水变清亮了,我这心里也亮堂了。”

    王永顺的家乡属半盐碱地区,这里的群众很长时间都在饮用盐碱严重超标的地表水,患黄斑牙、骨质疏松、胃肠炎等疾病的人很多。王永顺说,以前每次打上井水后,都要沉淀半天,才能烧开饮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今年王永顺所在的图牧吉镇投入123万元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在整个内蒙古,为提高缺水地区农牧民的生活质量,2011年共解决了全区88个旗县区100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2010年西南大旱,广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凸显。这两年,广西投入23亿元在大石山区30个县市区展开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截至今年11月,工程已解决饮水困难人口近324万。

    2010年大旱时,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三石镇巴造村水塘干涸,家家户户缺水。记者今年再次来到该村农民黄启思家时看到,一根水管从他家屋后的水柜伸进屋里,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以前,我们靠天饮水,常常缺水。现在政府修了水柜,把雨水和山泉水贮存起来,不下雨时也有水吃了。”黄启思说。

    在宁夏,2011年有望解决30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在新疆,今年天山南北120万农牧民告别“夏天喝渠水、冬天饮雪水”的历史。

    告别“黄豆拌饭”--免费午餐给“春苗”加营养

    三只羊乡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最偏远的乡镇,三只羊小学有500多名学生,其中400多名学生由于家离学校太远需要寄宿。过去,由于学校食堂只有蒸饭工具,寄宿学生每天只能吃黄豆蒸米饭。

    记者今年秋季开学再次来到三只羊小学,午饭时间到了,6岁的男孩蓝权从食堂取出半碗白菜炒鸡蛋,一盒米饭--这是他的免费午餐。蓝权刚从学前班升到一年级,对开学之初的午餐很满意,他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很好吃。”

    蓝权的免费午餐来自于广西2011年5月份启动的营养餐工程,当地政府为学生食堂增添设备和工人,学校统一管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每人每天3元的伙食补助资金,采购肉、菜等食品,为学生提供更有营养的饭菜。秋季学期开学后,广西千千万万小学生告别了以往每日两餐的“黄豆拌饭”。

    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莘莘学子2011年则告别了每天吃土豆、面片的生活。从今年秋季开始,西海固32所试点免费午餐的山区农村小学陆续开灶,近2万名正在长身体的农家孩子,每天可享受一顿标准为4元的午餐。

    海原县维宗小学400余名孩子今年秋季开学迎来人生第一顿免费午餐。“能在学校享受免费午餐,挺高兴。”维宗小学六年级学生马庭兵说,他家离学校有七八里路,读书几年,天天中午吃点馍馍、喝口自带的凉开水。

    “今后全校160多名寄宿生一日三餐全部免费。”维宗小学校长马尚义算了一笔账,宁夏2010年就已实现山区中小学生一人一天一个鸡蛋的营养早餐工程,国家还为每位寄宿生每天补助4元伙食费,再加上每天4元标准的免费午餐,寄宿生上学吃饭不再花家里的钱了。

    告别危旧房——政府“筑巢”,百姓安稳

    “以前住在茅草屋,每逢刮风下雨,心里就发颤,晚上睡觉都不安稳。现在,我们住上了结实的砖瓦房,心里很踏实。”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壬庄乡弄堂屯村民范国丈说。在广西边境线上,和范国丈一样,今年有2.3万户各族群众告别了茅草屋,住进了结实的砖瓦房。

    “一平方米租金只要一元钱,什么设施都齐全,搬进来就能住,今年冬天我们可以在温暖的新房子里度过了,住房保障政策让我们全家住上了好房子。”对比今昔,抚摸着洁白墙壁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低保户海尼沙木·吾守尔激动地说。

    今年,天山南北一大批城镇低收入家庭圆了住房梦。截至今年11月,新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开工建设30.58万套。

    在西藏,规模巨大的农牧民安居工程,至今已经惠及27.48万户、140万农牧民,西藏农牧区房屋低矮、道路崎岖等景象逐渐变成了记忆。

    告别出行难--走出“孤岛”,走上“幸福”路

    千百年来,西藏一些地方的居民出行、生产生活物资运送等主要依靠溜索,山涧激流之上溜索过江十分危险。今年年底,随着西藏46个乡现存的84处溜索改吊桥工程全面完成,6474户4万多名农牧民群众将彻底告别世代溜索过江的生活。

    在西藏,2011年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结束了多个历史: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中尼公路拉萨至樟木口岸、拉萨至阿里狮泉河油路全线贯通,结束了阿里地区不通油路的历史……

    进入严冬,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乌雪特乡白杨河片区已被茫茫大雪覆盖。白杨河片区距托里县城100多公里,是多个牧业村的冬窝子,800多名牧民子女在这里的白杨河寄宿制学校求学。过去,这里没有客运站,牧民和求学的孩子们只能搭过路车到几十公里外的铁厂沟镇,再转车前往克拉玛依市、托里县城等地。

    今年,一座砖混结构的客运站在白杨河片区矗立起来。“我们每次到白杨河片区,那里的人都问我们,客运站什么时候能开通?”乌雪特乡副乡长沙那提·沙黑多拉告诉记者。

    白杨河片区客运站的故事,在天山南北的许多乡村都上演着,这背后是新疆今年大力推行的农村“畅通富民”工程。今年新疆已建成农村公路里程9944公里,可改善64个乡1136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使155.6万农牧民受益。

    告别用电难--拉亮电灯,享受光明

    夜幕降临,西藏那曲地区聂荣县白雄乡14村电灯点亮。灯光下,才旺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怡然自得。而在过去,每年冬季由于水力发电受到限制,西藏电力严重短缺,14村经常停电。

    今年12月9日,青藏联网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力天路”,使西藏千家万户彻底告别了酥油灯时代。“从此我们牧民心里也变得亮堂了。”才旺说。

    “以前我家用的是煤油灯,通电以后,我要买洗衣机、电脑,有了这些东西,我的生活就会更方便。”今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疆托里县乌雪特乡旦木村村民阿依努尔,没事时总要到白杨河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去看一看。

    今年6月8日,阿依努尔家的电灯亮了,2011年新疆第一个民生电网建设工程——白杨河无电区电力建设项目竣工。目前,新疆电力民生工程422个项目圆满收官,新疆农牧区近9万居民在今年告别了无电的生活,用上了安全稳定的主电网供电。(采写记者:秦交锋、王淡宜、张莺、勿日汗、曹志恒、张钦)  

 
 
 相关链接
· 把握根本目的-解读2012年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要点
· 餐饮牵动民生-小餐饮食品安全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 江西明年将深入实施民生工程 集中办好70件实事
· 农业部:农垦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推进民生改善
· 着力改善民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厦门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民生优先 筑牢和谐根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