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2月24日电(记者吴书光、魏圣曜)作为农业和农村人口大省,山东近年来始终把“三下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促“三下乡”常下乡、多下乡、常在乡,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三下乡”带来的实惠。
在沂蒙老区临沂,当地把集中下乡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促“三下乡”常下乡。在元旦、春节和农闲季节,集中组织文化科技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送文化、技术、卫生下乡。同时,大力组织经常性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如采取“结对子”的方法,一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1个村共建,结对双方以2年为一个周期;开办农村科技超市、科技大集、科技讲座、田间咨询服务等系列活动;以“我为乡亲出趟诊”等多种形式送医送药、宣讲防病知识和优生优育知识,积极解决农村看病难。
为保证“三下乡”的经常性和实效性,山东卫生系统规定,各医疗卫生机构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必须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累计服务一年。文化、农业、科协等部门建立了“三下乡”反馈卡制度,每次下乡活动都由农民填写意见。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相对单调。为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山东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山东已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343个,占乡镇总数的96.7%,村文化大院5.3万个,占行政村总数的近70%,建成农家书屋3万多家,全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山东着力赋予“三下乡”新内涵,变“三下乡”为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教育等“多下乡”,逐渐形成“婚育新风进万家”“法律进乡村”“山青流动少年宫”“贫困母亲救助行动”等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项目,不仅及时将城市优质资源送下乡,而且成为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不断向农村“输血”的同时,山东还着力加强“三下乡”服务设施建设与阵地队伍建设,增强农村“造血”功能,保证了“三下乡”常在乡。
近两年来,山东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平台,促使“三下乡”活动逐步走向“阵地化”服务。山东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站点1.3万个,40个县实现了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全覆盖。济南、潍坊等地针对农村群众个性化需求增多的新情况,积极推行订单式服务,列出为农服务项目、承诺内容、服务电话等,让农民自选服务项目,有效对接农民需求。
山东还通过“三支一扶”活动和选派大学生优秀“村官”、招聘志愿者等方式,不断充实基层文化队伍;通过举办农村文化节、“农村文化中心户”和“庄户剧团”评选等活动,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目和演员。临沂以镇村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人员、农村致富能人和带头人、养殖户、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等为主要培训对象,依托乡镇成教中心、农技站、卫生站、文化站等场所展开集中培训,为基层单位培养“走不了”的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