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粮食生产8连增 靠政策、科技、机制三大合力支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25日 07时42分   来源:人民日报

    从连续5年下滑,到连续8年增产;从2003年的8614亿斤,到今年的11424亿斤;从低谷时期的产不足需,到13亿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超国际公认安全线……8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屡创佳绩,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全球粮食市场急剧波动、世界部分地区动荡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不仅打破了“两丰一欠”的传统周期波动,更是先后收复了10000亿斤“失地”,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江苏农垦大型收割机抢收小麦。程军 摄(人民图片)

    “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2斤的新水平。”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表示。

    政策

    8个一号文件,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亮丽的成绩单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各部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是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

    8年前,我国粮食生产在1998年达到10246亿斤后,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8614亿斤,粮食再次出现产不足需,13亿人吃饭问题令人忧心。

    从2004年起,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三农”工作,每年都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不仅取消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还给予种粮农民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基本形成了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补贴1406亿元,是2004年的9.7倍。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各地也纷纷出台支农惠农政策。

    在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后,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要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首次以国务院名义组织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营造了全社会重视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这些重大举措,使我国粮食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续5年总产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

    陈萌山表示,从2004年粮食恢复增产以来,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科技

    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八成

    8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的每一次提高,都与主要作物产量的提升和关键技术推广有关。

    数据显示,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为实现粮食“八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年全国粮食11424亿斤总产量中,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三大粮食作物共增产445亿斤,约占全年粮食增量的90.1%。

    在以三大作物为主的粮食生产中,科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我国粮食“八连增”的过程就是适用增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到位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

    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3年的32.5%提高到2011年的54.5%,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劳动强度较大的环节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各级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提高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质量。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大力推广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防灾稳产技术。2005年黄淮麦区干热风、2006年北方冬麦区冬前旺长、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北方冬麦区特大干旱、2010年北方地区持续低温,都做到了有力有效的科学防灾,赢得了抗灾夺丰收的主动权。

    机制

    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开始形成

    纵观这几年的粮食生产,已经形成了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的合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开始形成。

    抓住主产区,就抓住了粮食稳定发展的大头。今年,河南省粮食总产已连续6年超过千亿斤,黑龙江省连续两年粮食总产超千亿斤,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这8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对粮食贡献率均超过9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升至76%。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粮食增产量占到全国增产总量的56%。

    根据农业部最近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31个省份中有29个省份不同程度增产,其中山西、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粮食产量也创历史新高,这表明在粮食“八连增”的过程中,不仅主产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非主产区的干劲也被激励起来了。

    通过集约资源、集成技术、集中力量,集成展示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粮食高产创建这一机制创新成为推动粮食“八连增”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国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35.5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亩产比所在县高122.1公斤。2011年首次在全国开展高产创建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试点,整合项目资金,集成推广技术,示范带动作用更为突出。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建设、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等一批新的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加速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重要物质基础。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近年来,合作社日渐成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黑龙江肇东市五里明现代农业示范区经营耕地7万亩,涉及农户2300户,建立了2个农机合作社、5个玉米种植合作社和1个米业合作社。通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示范区粮食单产由67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农民收入由4500元增加到9200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看到粮食生产基础仍比较薄弱,粮食安全仍需警钟长鸣。只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改善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记者 冯华)

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1000亿斤 农业部解读八连增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粮食生产开门红。再创新高的粮食产量如何构成?好形势是怎么获得的?粮食丰收有什么意义?明年粮食生产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

    记者:近日国家统计局预计今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1424亿斤,请介绍一下今年产量的结构性特点。

    陈萌山:今年,全国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预计面积约16.59亿亩,比去年增加1044万亩;平均亩产344.4公斤,比去年提高12.8公斤;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比去年增产约495亿斤。粮食总产跨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单产和总产均在去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今年粮食不仅季季增产,三大粮食作物都增产,而且基本实现全国均衡增产,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详细阅读

    海南琼海农民在抢收晚稻(2011年9月8日摄)。根据农业部调查及主要产粮大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1.1万亿斤,实现连续8年增产已成定局,单产和总产都将再创历史新高。新华社发(蒙钟德 摄)

述评:“八连增”奠定我国粮食生产新高度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董峻)岁末将至,回顾2011年我国农业生产成就,一个最大亮点就是粮食总产量达11424亿斤,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2斤的新水平。

    八年年均增产350亿斤,交出历史最好成绩单

    “今年粮食不仅季季增产,三大粮食作物都增产,而且基本实现全国均衡增产,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表示。>>>详细阅读

粮食“八连增”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突出亮点

    2011年对于粮食和种植业发展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跃上11000亿斤新台阶,达到11424亿斤,比去年增加495亿斤,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建国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今年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预计达到344.4公斤,比去年提高12.8公斤,8年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是建国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特别是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述评:“八连增”奠定我国粮食生产新高度
· "十一五"期间是黑龙江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最快时期
· 沈阳粮食总产量达到410万吨 粮食生产“八连丰”
· 哈尔滨市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收 销售已接近一成
· 山东力争到2015年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力突破90%
· 湖北粮食再获好收成 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八连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