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华粮仓”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跃居全国第一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26日 07时29分   来源:人民日报

    12月末的黑龙江,处处银装素裹,滴水成冰。但黑土地上传出的一则消息,却犹如冬日里的一股暖流,深深温暖着全国人民的心:今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再获大丰收,实现“八连增”,粮食总产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比上年增加111.5亿斤,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的22.6%,总产超过河南跃居全国第一位。

    这样的成绩凝聚汗水。“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带来丰收粮。”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说。今年气象条件良好,为粮食增长提供了难得的“天时”,黑龙江全省上下齐动员,通过大力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努力防控各类灾害,将黑土地的优势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粮食产量。

    这样的成绩意义非凡。在高起点上站稳1千亿斤台阶,并实现新的历史突破,使得黑龙江能够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4的商品粮,养活全国1/6的人口,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管理好通胀预期、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黑龙江粮食生产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2.6亿斤的基础上,连续越过800亿斤、900亿斤、1000亿斤、1100亿斤4个台阶,年均增长达到了12.6%。在清晨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一个可靠的“中华大粮仓”正在变为现实。

    大搞水利设施、搞大水利设施,显著提升农业抗旱除涝能力,为粮食持续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支撑。黑龙江水资源丰富,但多年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70%耕地仍属于中低产田,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

    水利兴,才能农业丰。做好水资源利用这篇大文章,大搞水利设施、搞大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抗旱除涝能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了黑龙江人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

    “乘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黑龙江水利建设迎来了春天”。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说,3年来,黑龙江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在资金安排上连续、大幅度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特别是今年,全省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到了157亿元,重点启动了西部松嫩平原地区5个灌区工程建设和东部三江平原地区14个大中型灌区工程,大大增强了水资源保障能力,为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12月22日,讷河市。尽管温度已降到了零下30多摄氏度,但引嫩扩建骨干工程施工现场依然热火朝天。“我们正抢抓冬季施工期,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争取早日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引嫩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孙彪介绍,该工程由北引工程和中引工程组成,建成后可大幅改善松嫩低平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缓解黑龙江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工程仍在建设中,但其中北引的进水闸部分已开始发挥效益,实际供水量增加了1亿多立方米,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从中受益。林甸县东兴乡福兴村村支书王树春形象地说:“北引河就是一条致富河,借助其开发水田,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富裕。”原来的福兴村是一片盐碱地、涝洼塘。这几年,村里开始进行旱田改水田,但因水量有限,推动起来困难重重。随着北引来水量的显著增大,村里的8000亩地顺利由旱田改成了水田,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以上,亩收入增加到1400元。“这两年,全村因此增加的粮食产量达到2000万斤。”

    黑龙江的水利建设不仅有“大手笔”,更有“细致活”。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全省积极开展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推出了多种节水灌溉模式:规模化生产程度高的农垦系统推广大型喷灌;种植作物单一的地块实施卷盘式喷灌;水源条件较好、有联户使用基础的地块实施管道移动式喷灌;西部干旱区玉米种植地块发展膜下滴灌。

    “过去用‘小白龙’进行漫灌,15亩地要灌上好几天,而且水位一低,就抽不上来。”安达市升平镇新建村农民张振峰说,自从采用了膜下滴灌,用水量减到了原来的1/7,产量却大幅增加。截至目前,黑龙江省旱田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205万亩,水田控制灌溉面积达到168万亩,农田抗旱保收节水能力明显增强。

    大马力机械驰骋黑土地,改善了土壤耕作条件,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多亏用上了大农机,今年才能有这么好的收成,是大马力给我带来了大丰收”,谈及今年粮食大幅增产的原因,嫩江县伊拉哈镇农民王思东话语中满是感激,“以前用‘小四轮’耕作,产量很低,今年用大农机,深翻达到三四十厘米,土地蓄水能力大大增强,相当于建了一个‘土壤水库’,一垧地的玉米产量从5吨多增加到了9吨多。”

    黑龙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非常适合大农机作业。但长期以来,大型农机具发展却明显不足,80马力以上大型机械仅占2.6%。“小四轮”的大量使用,使犁底层越来越坚硬,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继续挖掘增产潜力,黑龙江下决心跨过大农机这道关。近年来,黑龙江以发展大中型农机为牵动,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重点装备大马力拖拉机、整地机、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机械化生产环节由整地、播种向种、管、收全程延伸,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年来,黑龙江农村农机装备总投资达147.7亿元,其中购置农机补贴投资87.5亿元,农机合作社投资60.2亿元。今年,黑龙江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装备深松整地机械、玉米收获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等先进配套农机具。同时,又投资新建了118个1000万元的农机合作社,使得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了558个,全面提高了种管收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

    作为558个千万元级农机合作社中的一员,黎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树民,对于大农机带来的大变化有着深切感受。“大马力拖拉机配上联合整地机,可一次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施肥。既增加了产量,又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费用。”王树民说,虽然合作社成立只有1年,但因为大农机作业效率高、效果好,已经得到了周边村民的普遍认可,“今年合作社的总收入达到了300多万元,明年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活可干、更多的钱可赚。”

    大马力机械驰骋在黑土地上,使抢农时、争主动变为现实。统计显示,小麦、大豆、玉米播种,比传统作业方式缩短了10天;水稻机械化的普及,使育秧播种、水整地、插秧、收割、秋整地5个作业环节仅用5个10天即可完成。

    大型农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先进农艺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有效载体。去年黑龙江的秋整地面积达到近1.3亿亩,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粮食生产关键时期,大型农机的介入,也使防旱涝、病虫、风雹为重点的灾害防控会战得以顺利展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粮食损失。

    探索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推动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大合作激发出黑土地的无限创造力

    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曾是阻碍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一道“天堑”。如何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黑龙江不断探索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推动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用大合作激发出黑土地的无限创造力。

    肇东市五里明镇是以玉米生产为主的传统产粮大镇。从2008年开始该镇就探索土地规模经营,先后成立了5家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农民以土地入股,规模种植面积今年已达7万亩,入社农民达到了2300户。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前行”,“合”的力量迅速显现。五里明的玉米亩产从原来的750公斤,猛增到现在的1000公斤以上。“在确保入社农民继续享受国家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合作社还给予每亩每年350元的保底收入,并将盈利部分的60%用来分红。”五里明镇党委书记王旭东说,有了机制保证,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5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9200多元。

    五里明村农民王喜全便是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以前家里35亩地,年收入顶多1.5万元”,王喜全说,加入合作社后他转包了1000亩地,“合作社在耕种收的全过程给予充分支持,地虽然多了,但种起来却一点不累,今年收入达到20万元没问题。”

    通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黑龙江已是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8583个,农民社员达19万人,带动农户100万户。

    除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外,场县共建也成为了黑土地上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垦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排头兵”,长期以来地方在粮食生产能力上与之差距较大,如何充分发挥垦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垦区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平衡增产的能力,黑龙江把突破口选在了场县共建:依托垦区的大型机械、先进技术、水利工程等优势,为周边农村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以前自己种,种子不行,机械更不行,忙乎一年基本没啥赚头”,嫩江县伊拉哈镇展望村农民刘双说,自从把地交给了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下面的农场代种,效益大大提高,一垧地能净赚9000元,“地还是那块地,但如今却变成了聚宝盆。”

    据了解,今年垦区为农村代耕、代播、代收等总面积达到4052万亩,带动了全省农村粮食生产水平同步提高。全省有66个县(市、区)与农垦105个农场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且已延伸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记者 郑少忠 陈仁泽 袁 泉)

 
 
 相关链接
· 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实现全国双第一
· 黑龙江2011年粮食总产1114.1亿斤 跃居全国首位
· 据初步统计2011年河北省粮食总产达到3172.6万吨
· 河北粮食总产喜获“八连增” 跨越3000万吨大关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