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2月30日电(记者侯严峰 吕福明)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山东经济如何稳中求进?山东省的“盘算”是:2012年,从优化投资结构着手,安排规模以上投资2.66万亿元,为实体经济强筋健骨,为经济转型活血化瘀。
让实体经济活起来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上资金供应相对趋紧,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现象。尤其作为就业主力军的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融资难题。据统计,目前山东实体经济资金缺口达4000亿元,创历史纪录。
今年下半年以来,山东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均呈回落趋势。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外部需求减弱和企业经营环境趋紧的影响开始显现。“明年信贷闸门放松程度有限,中小企业仍面临很多困难,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稳增速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郭述禹说。
今年山东经济增速逐步趋稳,为深化改革、治理通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让山东人更有“底气”的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明显增强。
据了解,2012年山东将安排规模以上投资2.66万亿元,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其中,社会民生3000亿元,现代服务业7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4600亿元,技术改造7800亿元,农林水利750亿元,交通860亿元,能源1160亿元,城建与环境保护1460亿元,八大重点领域的投资占全年计划总投资的86%。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说:“发展实体经济,就是要引导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资金、人才、技术等,更多地向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实体领域集聚,这与山东的结构调整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让区域经济靓起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山东区域经济有了两大强劲“引擎”;最近,国家批准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及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这标志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又增添了两大“助推器”。
今年以来,山东已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9个园区、285个海洋优势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项目;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启动东营、滨州未利用土地大规模开发。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蓝黄”两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8.1%和38.6%,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
2012年,山东将统筹推进“蓝黄”两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引导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37个特色海洋经济园和20个高效生态产业园集聚,集中推进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三个海洋经济新区和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三个中外合作园及烟台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建设,培植10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鼓励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两区建设,加快推动两区融合发展。
省长姜大明表示,山东省将抓住全国钢铁结构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进而带动鲁南经济带建设发展。同时,用好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加快沂蒙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促进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让居民腰包鼓起来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山东省认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的时期,扩大内需的潜力十分巨大。但长期以来,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东部沿海省份当中并不高。2011年,山东制定了居民收入年增幅高于GDP增速的目标。从前三季度数据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左右,高于同期11%左右的GDP增幅。
今年以来,山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增强卫生服务能力,兑现了年初承诺的26件实事,民生投入力度空前加大。截至11月底,山东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091亿元,同比增长52.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为让百姓的腰包尽快鼓起来,2012年山东将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重要商品产销,落实农业稳产增产,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整顿,将CPI控制在较低水平,让百姓手里的钱不“贬值”,加速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