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为什么要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决定》提出,要“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这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是缩小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差距显著缩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西部地区吸纳了东部地区的投资,积极承接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大量进入中西部,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大批到沿海打工,从而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一样,要求发达地区的先进文化科技、资本、优秀文化人才等流向文化产业落后地区,文化产业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和文化资源流向文化产业发达地区,从而缩小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要摈弃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保护落后、抑制先进的做法,消除影响文化产品、要素流动的政策和体制障碍,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第二,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是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条件。结构不合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才能有效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一是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流动,有利于优质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企业集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二是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流动,有利于科技、资本、人才等文化资源在各类文化产业间优化配置,推动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提高文化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三是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流动,有利于推动文化企业资源整合,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完善协作配套体系,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四是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流动,有利于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文化产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与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结构和购买能力相适应,提高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是发展文化产品市场,逐步完善文化要素市场。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二是完善现代流通体制。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业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扶持农村连锁网点。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流通网络。三是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市场化程度。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督。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条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把好资质、产品、资金、人员、技术等准入关。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