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的山、奋进的山。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惊天一枪,点燃工农革命的火种,开创了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诞生的红二十五军,先期到达陕北,为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建立陕北根据地打下基础。迎着民族解放的曙光,近百万大别山英雄儿女,慷慨赴死,血染大地,用生命写下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今天,历史的光芒烛照现实,红土地上发展新潮涌动。
湖北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干部群众奋发向前。统计数据显示,湖北先期进入试验区的8个县市,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情景。
举全省之力建设试验区
2010年12月15日,天寒地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率队踏雪调研大别山。
一路上,人们在讲述:当工业文明浪潮澎湃而来时,红土地落在了后面。一路调阅了后来列入试验区的红安、麻城、罗田、蕲春、英山、团风、大悟、孝昌等8县市的数据,调研组发现有贫困人口97.8万人,占区域总人口17.8%;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11元,不到湖北平均水平的70%。
差距令人警醒。李鸿忠深情地说:“算历史账,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出共和国之花,忘记历史、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算感情账,老区人民贡献那么大,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武汉及其他很多地方,我们愧对烈士的在天之灵,愧对老区人民的盼望;算政治账,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传承下去,我们责任重大;算发展账,我们心情迫切。”
调研归来,李鸿忠在多个场合,谈起大别山的昨天与今天,要求党员干部不负革命先辈厚望,尽快让红色大别山变成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很快,省委全会作出决策,举全省之力,建设大别山试验区。
2011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展开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省直20多个部门、试验区所在的黄冈、孝感市踊跃参与其中。随之,湖北省出台大别山试验区2011至2020年发展规划,勾勒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年明显变化、五年大变化、十年跨越发展”的蓝图。
认识统一,起步迅捷。短短一年,投资15亿多元的环绕大别山8县市的旅游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了,连接武汉城区、构筑区域发展平台的黄冈长江二桥加快速度完成主体施工。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我们踏访鸿路集团,40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堪称“巨无霸”。这是一家年销售额达60亿元,有着“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美誉的龙头企业。
身处大别山的团风县,一不产钢铁,二没有大的制造企业,钢构龙头为何落户?
招商引资中,得知安徽鸿路钢构有意到湖北建基地,团风干部7次登门拜访。他们说:“团风不产钢铁,但与武钢、鄂钢、新冶钢等钢材基地交通便利;团风没有大制造业,但邻近的武汉工业发达。”创新的思维和诚意,深深打动客商。
龙头带动,风生水起。团风引进钢结构相关项目37个,总投资63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12亿元。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大别山钢构产业集群的崛起,只是试验区红色精神现代演绎的精彩一章。
在麻城市,用地模式彰显创新。试点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把废弃工矿用地、砖瓦窑用地等用于复垦建设用地,用地空间由此拓展。
在蕲春县,发展路径凝聚创新。深度挖掘李时珍品牌价值,定位“华夏中药谷、东方养生城”,药旅联动的发展新路由此确立。
在罗田县,生态经济闪耀创新。建设大别山百里生态画廊,从“卖山货”走向“卖生态”,变“靠山吃山”为“养山致富”,生态旅游由此红火。
在英山县,产业形态蕴含创新。一个青山绿水的茶叶公园在乌云山村建设,游客可以自采、自制茶叶,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由此巧妙结合。
在孝昌县,工业项目力主创新。落户孝昌的湖北惠洋电器公司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为电动车生产驱动启动电机控制系统,项目建成后,10亿元年产值将由此形成。
勇于承担发展之责
红安,共和国唯一以“红”命名褒奖的县域。
今天,多年未变的红安县城开始变了!倒河两岸,平台亲水,新楼林立,花草繁茂,城水相依。
变化之路并非坦途。2011年初,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摆在红安县委书记吴海涛和他的同事们面前:拆迁难,县城违规建筑面积多达80万平方米;财政难,贫困县大笔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招商难,市场秩序混乱,客商怎能落户?
奋斗担当,意味着勇于承担发展之责。吴海涛带领一班人,大力推动违规建筑拆迁,坚定不移打击沙霸、石霸等市场霸主,坚定不移进行河流整治和县城改造。与此同时,直面经济发展落后的难题,加快建设开发区,招商引资,筑巢引凤。
后发赶超迅步跑。一年间,红安食品加工产业园、新兴产业园、融园家具产业园拔地而起。未来3至5年,产业园年产值有望突破300亿元。
去年11月1日,在红安县党代会上,吴海涛在党旗下给代表们深深鞠了一躬。他说,这一躬鞠给红安为中国革命胜利牺牲的无数革命先辈和全县的父老乡亲。没有红安人民的万众一心,共同担当,就没有试验区建设红安旗开得胜的今天。
在大别山试验区,我们见到许多敢于担当的共产党人。
“山高石头多,出门便爬坡。姑娘都外嫁,小伙愁老婆。”英山县百丈河村是大别山区有名的贫困村。共产党员王金初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千斤重担。
王金初一户户上门,一户户做工作,鼓励村民集资建养猪场。为打消村民顾虑,他带头把自家钱投进养猪场,还让老伴免费为养猪场的建设出工出力。
跑项目,筹集经费,一分钱当成两分钱用。为了节约费用,好几次上省城,王金初就躺在车站的座椅上,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今天,百丈河村村民开始住上楼房、用上自来水,人均年收入8000元。村民形容现在的日子是:“做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小车开进来。”
王金初让百丈河村变了样。但他说,是大别山勇于担当、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让百丈河村变了样。
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迎着冬日细雨,我们跟随来自试验区的党员干部,瞻仰了大悟县严河村徐海东大将烈士陵园。这里,已成为试验区红色旅游的一个重点,试验区建设的一个精神加油站。
驰骋疆场,身经百战。徐海东将军为了让乡亲们翻身解放,投身革命40多年,家族中66位亲人被敌人残忍杀害。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最好的共产党员,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将军跃马奋进的雄伟雕塑立于山间。山下一排排整齐漂亮农舍,展示着试验区建设造福群众的美丽图景。
两层楼,小台阶,大庭院、地板砖。房子的主人刘红霞看到来客,热情招呼。她说:“环保部门免费帮我装了地板砖,要我做农村环保示范户。”
刘红霞所在的小组,是湖北省环保厅整村环境治理示范点。
小村里,刷黑的路面、闪亮的路灯、新颖的公共健身器材,让人眼前一亮;垃圾统一处理、党员干部带领农民养鸭养鱼种菜,农民生活和美有盼头。
不仅是湖北省环保厅对口支援,发改委、建设厅、国土厅、水利厅……一个个厅局部门走进老区,一份份情谊汇聚老区。
“以人为本,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是继承革命先烈精神、建设试验区的根本目标。”严河村党支部书记徐祥说。
穿行大别山崇山峻岭,我们参观了一个个严河村式的新农村建设村庄,一个个富民的农业产业基地,一个个农业产业化企业。每到一地,总能听到人们动情的述说:“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告慰革命先烈,我们的日子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邹贤启 曾祥惠 周陈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