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郑州市扩展优质医疗资源:为了民生健康的"倍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18日 15时29分   来源:新华社

为了民生健康的“倍增”
——郑州市扩展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分流百姓家门记 

    新华社郑州1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 闻有成) “因为心脏的老毛病,以前一大早起床跑到市区大医院,排队挂号,人多拥挤,路上耗费的时间太多,看回病得跑一两天。现在家门口有了郑州市中心医院的专家,几分钟就可以看好病了。”家住高新区瑞达路的赵大娘,近日走进住处附近的市中心医院信息工程大学分院,不一会就轻松完成了全部诊疗过程。

    随着郑州市中心医院信息工程大学分院暨高新区医院的建成,像赵大娘一样,居住在高新区的20多万军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城里大医院的就医待遇和带来的实惠,彻底告别了地处城市边缘的就医难。

    这是河南郑州市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分流,真正把实惠和方便送到老百姓家门口的一个缩影。

    “医疗卫生事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通过加快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工程,大力推进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倍增’。”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名医院“倍增”到身边

    据资料显示,郑州拥有市属医疗卫生单位26个。由于历史原因,优质医疗资源多数分布在城市、城镇,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也在中心城区聚集。

    面对这一现状,郑州市卫生局长顾建钦说,一些区域群众期盼能够就近找到好医生,边缘城区、新开发城区群众更期盼身边有名医院的好医生。创新平衡医疗资源配置,以“倍增”满足群众的期盼,迫在眉睫。

    着眼于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郑州市出台了《关于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工程的实施意见》,列入2011年民生“十大实事”。通过新建、改扩建、迁建、整合、转型等方式,优化配置市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未来3至5年内实现规模倍增、服务升级,形成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目标。

    全军重点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迁入郑州高新区后,拥有6万多名教职员工、学员和军人家属。部队承担的医疗保障面临需求困难。作为郑州市唯一的国家现代化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在开展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中,跨入高新区军民共建高新区综合性医院,为军队院校官兵和辖区居民送上了大医院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郑州市儿童医院承担着河南省儿童的医疗保健任务。在郑州市大力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的推动下,扩展的中原区郑州市儿童医院西区医院现已投入使用,方便了西区儿童就医。投资6亿多元的亚洲规模最大东区医院,可满足7000多东区儿童的就医。市中心的医院总部重新调整、规范、优化。如今,儿童医院已形成郑州市中心的医院、东区、西区“三足鼎立”的儿童医疗资源倍增格局。

    河南省三级医院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管的郑州航空港区人民医院开诊后,以基层医院的收费,为港区人民提供国家三级综合医院的服务.

    据介绍,对于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郑州市采取政府贴息3—5年的方式予以支持。2011年,郑州市全面启动了市属16家医疗机构的扩展倍增工作,投资总额达60多亿元。

    身边有好医生不是梦

    “所有的人都具有6万-10万个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位置非常准确地分布在46条染色体上。一个胚胎,从受孕的那一刻起,到最终长成什么样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基因在起作用。”郑州市中心医院院士工作站的李瑞介绍说,华大基因目前实现了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从亚洲第一到世界第一的历史性跨越。郑州在国内率先建成了华大基因医疗科技转化河南基地,让老百姓在郑州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因检测的服务。

    “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的内涵与核心,在于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据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介绍,2011年郑州市引进医学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13名、硕士452名,占郑州市人才引进的半数以上。引进硕士研究生人数占河南所有省辖市医疗机构七成。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增强与国内外一流专家合作,吸聚拔尖人才、高端领衔人才。设立博士科研专项创业基金、重点专科建设基金、中医人才培养基金,科研创新突出,立项占郑州市所有部门三分之二以上,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保障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形式与内涵双重倍增。

    郑州率先在国内立法,将黄金地带留给医疗卫生机构,不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规定各级医疗机构的配置随城市扩增情况、人口资源多少而定,确保了医疗资源布局的均衡有“立法”保障,不在是拍脑瓜、一阵风工程。

    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公平共享

    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中,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服务差别,让普通群众在防病看病中享受健康公平。

    郑州3年建成2099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了107所乡镇卫生院,吸聚各方投资,以示范带动全局,打造一个个乡村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医院巩义、荥阳、登封、中牟等县市个个有项目,实现了床位规模倍增、人才倍增、技术实力倍增。

    郑州市还为每个村卫生所配备电脑,建成的乡镇卫生院逐个配备急救车、急救设备,个个配备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必需设备,逐一配备中医药服务设备,并分发了1172台急救摩托车。

    投资6600万元,郑州市完成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业务平台、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新农合即时结报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涵盖辖区2735个基层医疗机构和132家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走上信息化通道。

    记者了解到,郑州提出都市区建设高水平布局城市新组团片医工作站,并在各大医院的带动下,构建实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全覆盖,创先新农合医疗保障和经办服务改革新机制,多手段、立体式保障民生安康。

    郑州市兴建的“农民健康管理中心”,让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农村千家万户。以前,由于缺乏专门人员、组织不清、整合不够,难以持续,农民健康服务管理难。郑州下决心整合健康管理“五位一体”功能,建立机构、固定人员、细化服务,真正实现了农民群众“健康档案有人建、得了小病有人看、卫生保健有人管”。逐步缩小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差距,为实现“人人逐步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迈出坚实步伐。

 
 
 相关链接
· 节日健康:服用助消化的多酶片后别吃酸
· 老年肿瘤患者健康过年应过“五关”
· 海南建立全国首创的专业化健康教育数字媒体平台
· 健康提示:常吃萝卜有利平稳血糖
· 上海:孕产妇将可以免费享受九次产前健康检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