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中等收入门槛——广东20年加快发展纪实
新华社广州1月21日电(记者 王攀、詹奕嘉、叶前)近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潮,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统计显示,2011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5.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050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819美元。以世界银行制定的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广东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地区行列。
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新跨越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广东生产总值逆势上升,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5年后,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广东再次展示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巨大活力,生产总值逼近2000亿美元。
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超过我国台湾地区,同时超过“亚洲四小龙”的平均GDP。
从2005年开始,广东生产总值增量首次超过韩国,目前双方经济总量差距不断缩小。
在高速发展中,自主创新发挥了支撑作用。20年来,广东自主创新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仅2010年一年,广东就有35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万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新增3个,总数达9个,居全国第一。
数据表明,2008年以来,广东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攀升,到2011年占比已达1.85%,居全国前列。
深圳特区迈入“万亿元俱乐部”
广东发展看深圳。深圳市市长许勤8日在深圳市两会上说,2011年深圳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1万亿元,增长10%以上。这意味着深圳继京、沪、穗之后,成为又一个迈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
20年来,敢闯敢试、锐意创新,特区精神得以光大。从1993年4月通过《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等我国最早的公司法规,到1997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人从计划经济僵化体制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中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急先锋”。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认为,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度转轨,最早尝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获得了巨大的制度优势,正因为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圳才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许多西方大城市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为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资本对接,深圳开创性地打造了一个国际化市场交易平台,这就是有“中国科技第一展”美誉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腾讯、迈瑞、朗科等知名企业都是在这个会上引起投资商关注,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2009年,被称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深交所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上市交易,一个立足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和培育的资本市场强势开张。
广东发展任重道远
在2011年底的广东省委全会上,广东省委负责人表示,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平稳增长将常态化,转型升级成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而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主动调低今年的GDP增长预期至8.5%。
关注到这一点的广东省人大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强烈信号,表明广东已经走过追求总量和速度的阶段,明确要求把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将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
20载风雨兼程,20年成绩卓著。放眼未来,发展伟业任重道远。
尽管生产总值正在赶超“四小龙”,但广东人均生产总值和“四小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依然趋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
今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广东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日前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说,未来广东要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发展质量,朝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扎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