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欧关系的战略性、合作性
——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前瞻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于14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等中国国家领导人将会见与会欧方领导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
作为中国农历新年以来中欧关系的“开篇之作”和规划未来中欧合作的重要会议,这次会晤将聚焦如何在新形势下构筑更加紧密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还将涉及世界经济形势、欧债危机等热点问题。
聚焦中欧合作、经济形势、热点问题
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原定于去年10月在天津举行,但因欧盟临时决定举行首脑会议讨论欧债问题而被推迟。中方对欧方的决定表示尊重和理解。时隔近4个月之后,欧债危机浮现趋缓迹象,双方商定重启领导人会晤。
鉴于欧债危机影响持续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多,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议题备受海内外舆论关注。
据外交部介绍,双方领导人将就世界经济形势、欧债问题等深入交换意见,结合中欧各自发展战略,重点探讨如何建设更加紧密的中欧经济关系,加强在宏观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认为,中欧领导人讨论的重点将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欧债背景下的中欧合作;二是深化经贸、投资联系;三是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合作。
中欧如何携手应对欧债危机无疑将成为双方讨论的重点议题之一。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认为,与去年秋天相比,目前欧盟领导人对应对欧债危机的思路和措施更为明朗。中欧领导人可就合作应对欧债危机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专家普遍认为,除欧债危机外,中欧领导人会晤还将涉及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说,中欧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立场,面对面的坦诚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欧债背景下中欧寻求更紧密合作
当前,欧债问题仍广受国际社会关注。欧债危机的处理,不仅关乎欧盟自身,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欧经贸合作也有着重大影响。
进入2012年以来,欧盟各国在加强财政纪律方面取得的进展为市场注入了信心。欧洲央行去年12月启动的3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缓解了银行业的压力。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近日在多个场合指出,目前已出现债务危机轻度缓解的“初步迹象”。但危机尚未出现根本性扭转。
“欧洲虽就欧债问题达成了一个基本路线图,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和欧洲稳定机制的筹资情况还难以令人满意。欧盟领导人希望同中国领导人探讨更多合作的可能性。中方最近也表示,帮助稳定欧洲市场,实际上也是帮助我们自己。”曲星说。
本月初,温家宝总理在会晤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时说,中方正对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和欧洲稳定机制等渠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估。他再次重申对欧洲经济和欧元抱有信心。
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艾德和日前表示,中国一直支持欧洲解决债务危机的努力,欧盟非常欢迎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建设性立场。
冯仲平认为,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凸显了中欧合作的重要性,也为中欧务实合作创造了空间。
“如果中欧领导人能在欧债危机前景和应对方式上取得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为欧债问题的解决赢得更多时间。”陈新说。
深化战略互信 拓展务实合作
始于1998年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是中国和欧盟最高级别的定期沟通机制,也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生动体现。
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欧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无论是政治磋商的频度、深度,还是经贸往来的规模、层次,及民间交流和各领域合作的密度、广度,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欧债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逆势而上,表现出强劲的抗冲击能力,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版图中少有的亮点。据海关数据,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5672.1亿美元,增长18.3%。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中国已成为欧盟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
在既有的政治对话、经贸合作之外,中欧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成为中欧关系的第三支柱。本月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的“中欧文化对话年”,成为继去年“中欧青年交流年”之后中欧关系史上的第二个主题年。今年4月,中欧还将启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冯仲平说,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洲对华政策趋于务实,以前横亘在中欧之间的人权问题、价值观等障碍,目前已不再是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合作成为中欧关系的主流。
市场经济地位、军售解禁、保护主义等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中欧关系的发展。曲星认为,这些问题关系到双方的理解和互信,应从具体做起,扩大双方合作面,增加民众往来。欧盟在对华技术转让方面应迈出更大步伐,为相关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
从历史到现实,从理念到实践,中欧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不应成为相互借鉴、实现共同繁荣的障碍。专家指出,中欧应本着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精神,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人文交流,不断缩小双方的认知差距,进一步增进战略互信。
正如外交部副部长宋涛所说,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传递中欧携手应对挑战、深化伙伴关系、促进各自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增长的积极信息。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成熟稳定、共谋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中欧合作不仅是战略选择,而且是战略必需。中国与欧盟持续强化共识、扩大共同利益,携手应对挑战,有利于推动中欧关系再上新台阶,为中欧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执笔记者:谭晶晶;参与采访记者:梁淋淋、杨依军、曹欣阳)

外交部副部长就第14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等问题答问
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于2月14日在北京举行。9日,外交部副部长宋涛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专访,就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欧关系和欧洲主权债务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关于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宋涛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自1998年建立以来,对中欧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当前形势下,即将举行的第十四次会晤将传递中欧携手应对挑战、深化伙伴关系、促进各自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增长的积极信息。双方领导人将就世界经济形势、欧债问题等深入交换意见,结合中欧各自发展战略,重点探讨如何建设更加紧密的中欧经济关系,加强和深化在宏观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促进双方人员往来。此外,领导人还将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沟通。我相信,会晤必将使中欧关系的战略性和合作性得到新的拓展和提升。
关于中欧关系,宋涛表示,欧盟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中方一直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欧关系,认为一个稳定、发展的欧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中欧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经贸问题、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是正常的,但双方关系的主流一直是合作大于摩擦,共识多于分歧。中欧之间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对话格局,中欧已经成为彼此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 >>>详细阅读
外交部“蓝厅论坛”聚焦新形势下中欧关系发展
2011年12月2日,以“新形势下的中欧关系”为主题的第五届“蓝厅论坛”在外交部举行。外交部副部长傅莹、驻华外交使节、工商界人士、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等约240人出席。论坛由外交学院和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联合主办,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主持。
傅莹发表题为《中欧伙伴关系迎难而进》的主旨演讲,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结合亲身体会,阐释了新形势下中欧关系的现状、发展前景和中国政策主张。傅莹表示,中国政府重视、支持欧洲和致力于促进中欧合作的政策一脉相承。欧洲国家是西方阵营内率先承认和接触新中国的国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欧洲国家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获得丰厚的回报。现在中国与欧盟已经建立起各种层次的对话机制,覆盖60多个领域。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