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军营写春光
——军队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解放军报记者费士廷、新华社记者李国利)把新闻写在火热军营,把温暖送进官兵心坎。
龙年春节前后,按照中宣部和总政统一部署,军队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全军400多名编辑记者克服雪封冰冻、缺氧断电、路途艰险等困难,踏雪边关,蹲点哨所,说兵言,写兵事,解兵难,采写出一大批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佳作。
做军营火热生活的参与者、记录者、感悟者、传播者,军队新闻工作者走一路采访报道一路、体验感悟一路,心灵受到洗礼,作风得到锤炼,思想得到升华。
新闻在前方,记者在路上,领导在排头
除夕之夜,一个纪录写入甘巴拉雷达站站史——
建站以来,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是第一位夜宿甘巴拉阵地的将军。 这次“新春走基层”,孙晓青是职务最高、年龄最大、采访点最艰苦、在边防持续采访时间最长的军报记者。
除夕当天16时,孙晓青率领5人采访小分队,驱车1个多小时,转过119道弯,抵达甘巴拉阵地。他执意不用任何人搀扶,登上84级台阶,采访值班官兵。在甘巴拉阵地远程医疗会诊站,小分队每人向患病的四级军士长陈永捐款5000元,并捐赠了价值近2万元的药品。
当夜,孙晓青忍着头痛,吸着氧气,一字一句在电脑上敲出《今夜,甘巴拉瞪大眼睛》。
新闻在前方,记者在路上,领导在排头。龙年春节,全军12家新闻单位主要领导带领采访组,风尘仆仆活跃在基层,率先垂范奔波在一线。解放军报社总编辑黄国柱,临近春节赶赴3个偏远连队蹲点采访,与官兵一起站岗、放哨、巡逻,在一版连续推出3篇亲历式报道《珍惜“家”的真诚》《感受“气”的力量》《品味“乐”的境界》。春节期间,他又坚持在报社值班,岳父去世仅回去两天,就赶回报社组织活动报道。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贾永,春节期间蹲在济南军区某旅,围绕加强基层先进军事文化建设、高学历干部的使用培养、如何发挥士官在基层建设中的作用等进行深入调研,采写了《基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学历干部》等4篇反映基层呼声的调研稿件。
为编辑记者树起标杆,为军事新闻创新发展趟出路子。各军区、军兵种报社的领导也纷纷走到一线,与基层官兵一同站岗、巡逻,亲身体验基层的火热生活,感悟官兵的崇高追求。
前卫报社社长张振江、副社长罗茂夫带队深入一线连队和冬季野营训练场,察实情、解疑难,采写了《练:练就一股英雄气》《乐:乐在军营过大年》《食:食之有味心欢喜》《学:学有所获强素质》等一组充满感情、生动活泼的报道。
战友报社社长易文华飞赴内蒙古阿尔山,到了八千里边防线上海拔最高、气温最低、风力最大、无霜期最短、离国境线最近的哨所,与战士们一道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徒步巡逻,采写了《记者踏雪边关行系列报道》。
空军报社社长王斌,在除夕当天来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边缘的多伦县海拔1500多米的空军某雷达站,与连队官兵一起过除夕,采写了《连队是我温暖的家》。
人民军队报社社长樊增民带队,驱车400多公里,来到兰州军区某师野外训练场,采写了《某红军师以抓信息化建设带动部队科学发展新闻调查》等4篇系列报道。
人民武警报社副社长沈晓泓、肖跃华春节期间深入北京西站、武警8674部队采访,相继刊发了《带着温暖回家》《陪祖国过年》《一个名字一个连长的成长》等一批稿件。
在内蒙古边防哨所,在高山雷达站,在建设中的航天发射基地,一位位军队新闻单位领导,在“新春走基层”的行列里,活跃在排头,采写在一线。
到高原去,到海岛去,到边疆去
新春走基层,选择走向哪里,是对编辑记者事业追求最好的考验。
解放军报记者孙兴维选择的是阿里高原。
1月16日,天山南北千里冰封。孙兴维获知一个信息:军委、总部将派专机接62名滞留在阿里高原的边防官兵回家过年。
出发!孙兴维立即飞往阿里。这次,他全程跟踪波林边防连指导员黄敏忠的回家之路。这一路,他跑得兴致勃勃,又筋疲力尽——这是继去年8月阿里边防行、12月采访阿里老兵运输专线开通后,他半年之内第3次走上海拔4300米的阿里高原!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记者倪宁选择的是世界最高驻兵点——“神仙湾”。
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上,倪宁与战友们戴着氧气面罩,一路拍摄,一路编辑。在他们眼里,缺氧还不算最大挑战,最苦恼的是缺电。雪域边关没有输电线路,夜晚只能靠发电机的限时发电,来充电、整理拍摄素材和笔记,更多的情况下只能在纸片、手掌甚至是胳膊上记录下沿途的点滴感受。
人民武警报驻站记者陈天平选择的是雪域高原。
1月17日至26日,陈天平跟随武警总医院的“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医疗队,一路从拉萨走到日喀则、江孜、岗巴县,累计行程8000多公里,边输液边工作,边吃药边采访,写出感人至深的《开往生命春天的列车》。
有一组数据见证了军队编辑记者的选择:军队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的编辑记者,到边防一线的91人,到海岛部队的44人,到高原地区的26人,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高寒地区的43人。
登上高原之巅、深入海岛舰船、奔赴风雪边关……伴随着龙年新春的脚步,军队新闻工作者一路走、一路思、一路看、一路写——
“虽然只有12天,但这是净化心灵的12天,走向界碑,也是走向新的精神境界。”这是人民军队报记者翟金钟在阿里高原边防线连续采访12天后的最大感受,而他在随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官兵到海拔5000多米高原巡逻后,采写下亲历式稿件《风雪中,走来一群钢铁汉》。
新春佳节,人民海军报记者王宏博放弃与家人团聚,走进驻守在胶东半岛海防一线的5个高山海岛部队,顶着凛冽的寒风深入导弹发射阵地和战士一起站岗,冒着大雪来到导航台采访3名坚守战位的战士,采写了4篇体验式新闻稿件。
前卫报女记者王田田把父母接到家中照看孩子,主动请缨,冒着严寒走进海防前哨“刘公岛上好一连”,体验士兵生活,当好士兵记者,采写出《一连有棵“红心向阳树”》《一连有群“小能人”》等文风清丽的作品。聚焦特殊岗位官兵,是军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春节期间,正值我国海南航天发射场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承担工程建设任务的总装某安装总队工程指挥部官兵仍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中国军工报社总编辑苏扩善赶赴海南文昌,与官兵一同吃住在工地,采写出《工地有家》《工地有乐》《工地有情》《工地有爱》系列报道。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把报道的关注点放在春节期间仍在忙碌着的文艺、医疗、新训、后勤等特殊岗位的官兵身上,采写出了《新兵营教导员朱宏博:给新兵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军医吉善和:坚守岗位的急诊科大夫》《中校陈刚果:戈壁点号的特殊“家长”》等一批兵味年味十足的稿件。
驻守在大山深处的广州军区某工程维护大队二连,常年只有10多名官兵。他们一人一个字,在红纸上用不同的字体写下一副春联,张贴在连队门口。战士报实习记者肖双剑为官兵的创意所感动,当即写出了稿件《一人一字一对联》。
元宵节之夜,人民前线报记者丁勇到达江苏省川水港民兵哨所后,巧遇前来哨所“炸麻串”的当地船老大陈步宁。有感于陈步宁不求自家五谷丰登,先求“哨所新年更平安”,丁勇以“海防平安、国家和谐”为主题,采写了新闻特写《“炸麻串”,兆平安》。稿件刊发后,哨所民兵专门打来电话说:“当好祖国的‘海之目’,坚守一方平安;做好百姓的‘贴心人’,温暖一片大海。”
感受火热生活,捕捉生动场景,挖掘感人故事
李素芝,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全国道德模范。
回访李素芝,是解放军报“新春走军营”采访组进藏的重要任务之一。1月31日,军报刊发《“流动医院”第110次出征》,讲述了李素芝带队为边防官兵和藏族群众巡诊的故事,引起读者好评和热议。
这一路巡诊,还会发生多少动人的故事?
2月1日,解放军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郭丰宽刚下高原,转身又去追赶李素芝。同时,一个新栏目也在军报一版亮相:“记者新春走基层·风雪追踪李素芝。”
随着记者追赶的脚步,《“代我向‘门巴将军’问声好”》《巡诊路上,女儿读懂了父亲》《李素芝医疗队搏击暴风雪》《“我只图4个字:共产党好”》等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报道相继在军报要闻版刊发。与此同时,中国军网、记者频道通过现场连线、报网互动进行了全景式、跟进式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什么叫贴近基层?什么叫贴近官兵?参加“新春走基层”的军队新闻工作者说,摸一摸战士的枪不是贴近,吃一吃战士的饭菜不是贴近,甚至除夕之夜替战士站一班岗也不是贴近,真正的贴近应该是从官兵的战备、训练、生活中体验体会,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意志、信念和力量,从而写出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力作。
为了这一目标,元宵节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记者陈欣登上闷罐车,跟随南京军区某军需仓库的6名官兵执行远程押运任务,他紧紧抓住官兵们受领任务、站前送行、电话告别亲人、深夜坚守岗位等细节,采制了录音特写《闷罐车里的元宵节》,细腻深情地报道了押运战士为完成特殊任务不畏“睡地铺床、住铁皮房、喝冰冻水”的生活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全国听众。
为了这一目标,三九天,当地人称之为“鬼龇牙”的天气,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记者王刚等来到“黑河好八连”的界江冰哨,采访中得知班长王继腾有一个心愿:希望退伍后,大年三十能陪爷爷过生日。为了能让常年坚守岗位、不能回家过年的老兵实现这个心愿,记者协调江苏的驻军部队,帮忙拍摄了一段王继腾爷爷在家过生日的画面。当这段视频播放给王继腾时,他的情感在一瞬间爆发了。报道《老兵王继腾15年的新春心愿》,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9次,并在“新闻联播”节目头条配短评播出。
为了这一目标,前进报社通联工作编辑室副主任吴鸿财,“新春走基层”期间,利用7天时间,详细点击摘录了沈阳军区某摩步旅政工网“兵声倾诉”栏目6000余条发帖和跟帖,采访与帖子故事相关的70余名官兵,形成了系列稿件《网上有张热情的“脸”》《网上有双雪亮的“眼”》《网上有座美丽的“桥”》等系列稿件,短短几天时间,点击率达7000余人次。
为了这一目标,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王经国等深入西北边陲,倾心采写了《中国民族连队:团结亲密似兄弟》《民族官兵的民族情——葡萄之乡的民族连和敬老院》《中国军队的e生活》等8篇对外报道,播发后被美国《晨报》《环球之星》和澳大利亚《第一快报》等,以6个英文版和3个中文版配图片推出。
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新闻媒介联动,多种表现形式融合。春节前后,军队媒体共刊播“新春走基层”稿件1800多篇(幅、条),开设93个有特色的专题专栏,推出56个有分量的专版特刊,向全军官兵推出一份丰富的精神大餐。
在感动中采访,在感动中思索,在感动中升华
新战士都戴着手套训练,而指导训练的65名新训班长的双手因无法戴手套都被冻伤……
这个温馨的故事发生在天寒地冻的第二炮兵某旅训练场,这个感人的细节也深深地感动了正在这里采访的火箭兵报记者汪志新,他连夜赶写出通讯《65双冻手写出的无字答案》。新训班长感动了记者,记者采写的稿件发表后,又感动了很多看到报道的新兵家长。
在感动中采访,在感动中思索,在感动中升华……“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军队新闻工作者肩负沉甸甸的责任,以饱满的热情奔赴座座军营,坚持把“走转改”当作一种理念来坚守、一种精神来追求、一种习惯来养成,在“走转改”中提升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台山岛距离大陆27海里,是福建省军区防区内最偏远的一个小岛。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康辉、军事记者毛财旺,跟随上岛过年的军嫂乘登陆艇前往台山岛。途中遇到浪高四五米、风力八九级的恶劣海况,很多人出现晕船反应,呕吐不止,但毛财旺仍坚持拍摄,康辉顶风浪现场报道。在采访到很多鲜活感人故事的同时,他们吃苦敬业的精神也感染了现场所有人。
“多听听战士的鼾声,就能多了解一些战士的心声;多闻闻战士的汗味,就能多一些兵味。”这是战友报社副社长刘永国的感悟。
“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刘永国来到内蒙古军区边防巡逻艇大队二连,佩戴列兵军衔,住在班排宿舍,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在零下26摄氏度-零下45摄氏度的极寒条件下,与连队官兵同吃同住同巡逻同潜伏同娱乐,亲身体验恶劣的自然环境,感悟边防战士精神的崇高与伟大,写出了《这里距中俄边界只有一公里》《潜伏在离边界线15米的地方》等一组感人肺腑的稿件。
1月29日5时赶往首都机场;12时到湛江,立即前往海军某陆战旅;15时,在训练场进行部队开训第一天的采访;16时,进行视频补充采访;19时,一篇1000字消息和3张新闻图片发回报社,紧接着研究第二天的采访线索……这只是解放军报社记者钱晓虎“新春走基层”的普通一天。
“每一天的工作节奏基本上都是这样,像打仗一样紧张。”钱晓虎说,“虽然很累,但一直在坚持,这是因为,记者的别名是战士。”
接到“新春走基层”报道任务的时候,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贾启龙刚刚结束在北疆边防长达4个月的采访报道才3天,他二话不说,又立即奔赴部队……他的感触是,“新春走基层”活动,真正走出了军事记者的动力,走出了军事记者的活力,走出了军事记者的毅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记者邓曦光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团前哨哨所官兵一起到界江凿冰取水,一起徒步巡逻,先后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国防时空”节目中播发多篇录音报道。他说:“通过‘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更加明白了身边幸福、安宁的来之不易,读懂了他们为祖国站好岗、巡好逻,默默奉献青春的无私、高尚。”
人民前线报编辑乔晖除夕这天到军区通信“中枢神经”的1号台采访,让连队官兵感到惊讶。她说:“这说明我们过去做得还很不够。什么时候官兵看到我们不再吃惊,什么时候我们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军事新闻工作者。”
“在寒风浸骨的海岛上,看战士们的草根晚会,教室就是演播厅,讲台就是舞台,没有舞美,没有服装,没有道具,但每一个节目,都讲述着温暖的故事。”人民海军报记者王宏博说,为党立言应有人性温暖,紧贴兵心才能传递温暖,多和战士们在一起,让记者的心始终是热的,采写出的稿件才是温暖的。
扎根基层才能找到源头活水,走进部队才能富有军营气息,融入官兵才能产生真情实感——
前卫报记者黄炳富在脚踝扭伤未痊愈的情况下,先是赴内长山要塞区海岛部队采访,尔后随驻豫某部转战冬训场,白天行军、实地采访,晚上趴在帐篷里加班加点撰写稿件。前进报社编辑张旭航入深山上哨所登海岛,先后走访某油料仓库等6个单位,采写了一批直击基层、生动鲜活的报道。空军报社记者余红春腊月二十七告别怀有身孕的妻子,赶到驻守黑龙江最北端的漠河某雷达站,与官兵们一同过年,采写了生动鲜活的报道。战士报社编辑朱少勇主动请缨到驻守在南澳岛的某海防团过年,一蹲就是一个星期,撰写的稿件散发着浓郁的“兵味”。
“好的新闻作品,不是靠妙笔生花,而是靠深入。植根军营,深入官兵,那些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就会扑面而来,基层,永远是新闻记者赖以生存的土壤、氧气和水。”战旗报总编室主任刘励华道出了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军队新闻工作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