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枝散叶”境界新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开局新气象
新华社海口2月24日电(记者 王进业、周正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位居各省区市第二、旅游接待突破3000万人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迈过4000美元关口......醒目的数字,诠释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十二五”精彩开局。
在过去的一年里,海南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环境、资源、政策、区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国际旅游岛建设“开枝散叶”,境界一新。
“岛屿经济”展新姿
陆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去年海口、三亚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双双超过1000万人次。旺盛的人气表明:海南,已开始迈上升级转型、开放图强的“星光大道”,成为放飞希望、追逐梦想的热土。
2011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二年,特殊政策逐项落地,制度创新亮点纷呈,欠发达的“岛屿经济”迸发出四射的活力。这一年,海南成为世界上继日本冲绳岛、韩国济洲岛和台湾澎湖后,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第四个地区。海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海南站立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政策、体制优势迅速形成产业优势,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升级壮大。建成、在建五星级以上酒店跃居全国第一,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悉数进入海南;会展游、免税游、高尔夫游、邮轮游艇游、森林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形成规模;年游客接待量、海外入境过夜游客接待量分别突破3000万人次和80万人次。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以冬季瓜果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天然橡胶基地、渔业出口基地、畜产品出口基地等五大基地为核心的热带现代农业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农产品销往全国170多个城市、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农民靠种养致富,他们把新建的房子亲切地称作“香蕉楼”、“瓜菜楼”等。
新型工业异军突起,进一步优化海南产业结构。海南省电子信息、电气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风生水起。去年新兴战略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海南岛,如今天天有演出,月月有赛事,季季有节庆。去年,海南这个小岛举办大型国际和国家级体育赛事13项,追平北京,高于上海、广东。海洋公园、创意港、电影城等一批大型项目落地。文化产业的崛起,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了灵魂,增添了引擎。
让百姓笑容更灿烂
靠打零工度日的海口市博爱社区居民王义新,期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儋州市72岁的老人王浩,一家九口蜗居一室,盼望住上保障房;家境贫寒的海口市第九中学初一学生潘革,希望能顺利完成学业-- 2011年,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以至梦想。
1993年下岗的王义新,做过不下10个工种的散工,没有固定工作,家庭生活困窘,转机出现在去年5月,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安排他在居委会当上了一名计划生育信息员。王义新说:“有工作后,日子充实了,生活也逐渐好起来。”
海南省提出,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科学统筹富民与强岛的关系,千方百计让海南人民的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更宽裕、更幸福、更美好。
在做大做好发展“蛋糕”的同时,海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普惠水平,特别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这个短板。2011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国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全国第四。
去年,是海南各级地方财政向民生领域投入最大的一年,全省民生支出546.95亿元,同比增长33.5%,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70.2%。在财政支持下,2011年海南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1.22万套;超额完成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的目标,连续5年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198元,增幅为历年之最;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分别比国家要求提前2年和1年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免除6.4万人次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学费;实现村村有卫生室目标,初步形成1小时三级医疗机构服务圈。
“海南省将保障房建设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力度可以用数字来说明。” 海南省住建厅副厅长蔡仁杰说,“海南城镇人口不超过全国0.7%,而2011年全省建设的各类保障房数量占全国的1.33%。”
以立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是海南省民生建设的一大特色。海南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介绍,2011年是海南建省以来通过和批准民生领域法规最多的一年。
去年,海南省组织修订了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五个条例,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险工作体制,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标准,解决了涉及数十万人的社保历史遗留问题。
“四季花园”更缤纷
“海南的空气是甜的。”许多外地游客面对海南的青山绿水,发出这样由衷的感慨。
海南省提出,坚持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海南省把生态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强化科学发展的导向。去年,启动了“绿色宝岛”工程建设,全省新增造林23万亩,229公里海防林断带实现合拢,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二位;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完善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将公益林管护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20元,并加强了土地、矿产、水体和海岸线、近海海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咬定生态省建设目标,海南省在项目审批、生产过程监管等方面严守环境保护门槛。2011年,海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省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规划;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照明示范省建设。目前,海南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分别达到86.0%和71.6%;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指数值均排名全国第一位。
海南省首创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更上一层楼。去年,海南省共投入5亿多元,建成1261个文明生态村。目前,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约1.22万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2.47%。海南的传统农村,正向融合绿色农业、生态保护和乡村生活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天堂转型。
2011年,海南森林覆盖率达60.5%,提前4年达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的任务。阳光沙滩,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海南这个美丽的“四季花园”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