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下“一根针” 带动“千条线”
——福建实施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纪实
新华社福州2月25日电(记者 来建强)125个省直单位下派干部挂钩220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筹措资金4.9亿元,输送2571个发展项目,这是福建省过去一年来实施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张漂亮成绩单。
发展是第一要务,贫困村眼下最迫切的就是要发展。福建省贸促会干部黄开远被下派到安溪县湖上乡盛富村的第一个月,就为村里办起了一家村集体企业湖上服装加工厂。第二个月,又组建一家“盛富茶叶合作社”,注册了“盛富金铜锣”商标。
如今,不到一年时间,湖上服装加工厂吸纳了60多名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为村民增加了总计180万元的工资性收入。“盛富茶叶合作社”里的30户茶叶种植大户联手把“盛富金铜锣”牌铁观音送上了2011年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商协会领导人会议”,作为指定用茶,进而在区域市场中打响了“盛富金铜锣”的品牌。
仙游县社硎乡湖洋村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福建省政法委派驻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凌志通过建立利益带动机制、大户示范机制和财政资金补贴机制,建设标准化的毛竹种植示范基地6000多亩,引进仙游县绿洋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日生产能力10吨的湖洋毛竹加工厂,其产品大量销往浙江、湖北、山东等全国各地。
黄凌志还带领全村开展土地整理400多亩,复垦林地2800多亩,建成甜柿基地1000多亩等。2011年,该村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人均增收1200多元。
据统计,过去的一年,福建全省220个省派驻点村新增土地整理面积2.39万亩,新增经济作物面积1.54万亩,新增林竹面积6.83万亩,建立农村创业致富基地205个,广大贫困村的发展活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摆脱贫困的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还在于增强发展的“造血”能力。因此,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成为福建农村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广大驻村干部通过远程教育、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创业就业能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现代经营理念与管理,促进了农民经营模式的转变;加大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了一批农村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返乡农民创业带头人。同时,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和第二、三产业,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连城县林坊乡林塘村鲜切花规模从200亩发展到现在的600亩、产值达650万元,种花农户从不到10户发展到目前的78户,产业规模的壮大就得益于福建能源集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余万师实施的远程教育。
余万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组织花农到大企业学习技术,与龙岩市农科所建立科教示范关系,拓展了花农的视野,帮助花农及时掌握新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前不久,林塘村长盛花卉合作社与厦门的一家花卉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试种高优出口花卉品种,顺利地打开了日本、韩国等境外花卉市场,产业规模和种植品种再度实现了升级换代。
福建省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得到这样的启示,下派驻村干部是当前解决农村基层领导骨干和人才短缺的一项切合实际的措施,通过扎下人才这“一根针”,带动的是上下各部门整合资源,形成了服务三农的“千条线”,比较充分地将城市和机关的各种能量运用起来,将城乡各种资源统筹起来,进而增强推动农村发展的合力。
有关专家认为,在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及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眼界、见识、办法和发展思路等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对这些落后的农村地区,有计划地充实领导骨干和人才力量,引导和帮助当地干群共同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具体路子、具体办法,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