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一些发端于农村的乡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步入产业化发展道路,发扬、传承了传统技艺,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大多乡土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难以规模化生产、传承人才紧缺等现实困难。如何迈过这些坎,做大做强乡土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持续努力,也需要社会共同关注。
乡土文化产业渐成规模
夏布、安陶、折扇……传统技艺受青睐,农民致富有新路
唧唧复唧唧,女工当户织。在拥有夏布、安陶、折扇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双龙夏布公司的车间里,数十名工人正在传统的木制织布机前紧张地忙碌着。只见梭子在她们左右手间飞来舞去,麻线便纵横交错在一起。每隔半分钟,工人又会停下来细心地接上断掉的线头。“麻线很容易断,要时刻留意才行,这靠机器是做不到的。”一名工人说。
在荣昌,生产夏布的传统可追溯至唐宋年间。一直以来,从收割苎麻到打麻,从绩纱到绾麻团,从牵线、穿扣到纺织,夏布生产的十几道工序几乎全要靠手工完成。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机械化生产布匹增多,价格便宜,品种繁多,让全手工生产的夏布受到冲击。”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廖正礼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纺织品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加上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市场对夏布需求旺盛,荣昌夏布重又焕发了生机。
与传统生产以个人和小作坊为主不同,夏布如今已迈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近年来荣昌夏布每年的出口量在50万匹左右,年创汇5000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一半。
夏布产业的兴旺,给农民致富开拓了新的渠道。有些农民将原料拿回家在农闲时制作,计件算酬;有些农民则成了全职工人,织一匹夏布可得150元,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据统计,目前荣昌从事夏布生产的农民共约10万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不止是夏布。传承自800多年前、被列入“中国四大名陶”的荣昌安陶,也走出作坊,步入工厂。在安陶生产最为集中的安富街道,千人左右规模的陶厂已达9家,从业人员近万名。数据显示,荣昌陶器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已达5亿多元。
“目前安富生产的安陶产品大致分为日用陶和工艺陶两种,其中以酒瓶等日用陶产品为主。”在世国华陶瓷公司,董事长李光华告诉记者,企业投产仅3年,规模已发展到800名工人,年产60万只酒瓶,“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年到了七八月份,我们就不再接新订单了。”
荣昌县委书记陈杰表示,“传统乡土文化既是一方百姓的精神财富,也可转化为造福群众的物质财富;做好乡土文化产业,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做大做强仍要破解诸多难题
产量上不去、行情不理想、传承有困难
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新的发展环境对传统乡土文化来说,充满了机遇,意味着挑战。其中之一,便是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生存空间的挤占。
在世国华公司生产酒瓶的车间,记者见到了这样的场景:上百名工人分成若干小组,各自负责一道简单的工序;一位工人拿着晾好的泥坯,浸到盛满色釉的塑料桶里,蘸一下后立马提了出来交给下一环节上的工友。这道在制作工艺陶时可能耗费数个小时的上釉环节,在批量生产的工序链条中,不到5秒便告完成。
利用现代技术,可实现规模化生产,但产品的艺术价值和附加值低;应用传统工艺,艺术价值高,但产量小,市场也难保证。
对这道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选择题,李光华正在自己的企业中尝试破解。“先做日用陶,把产量和利润做上去,同时小量生产工艺陶,等日用陶规模做大了再加大对工艺陶的投入。”事实上,李光华已在安富聘请了6名老手工艺人,但由于产速过慢,就算接了订单也无法保证按期交货,短期内还无法上量。
同样的难题,也摆在荣昌折扇手艺人面前。“传统折扇的扇骨要选用棕竹、楠竹等上好原料,而且同骨、折扇面等制作技艺非常复杂。现在很多扇厂为了追求产量,要么在选材和做工上打折扣,要么就改做舞蹈扇等品种。” 师从折扇传承人程子福的付爱东,对折扇产业的现状颇有微词。
去年底,付爱东在县城中心一处小巷租下店面专卖传统折扇,售价从一两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两个月过去了,最多一天也仅卖过4把。付爱东有些困惑,“和市面上大量一两元钱的折扇相比,确实贵出许多,但我家折扇的用料,再加手艺,应该值得上这个价。”
“其实最关键的,不是价格定高了,而是名声不够响。”安陶传承人梁先才说,同为“中国四大名陶”,宜兴紫砂陶茶壶的市场行情明显比安陶更好,“要重振安陶,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大量生产的日用陶上面,而是要下大力气发展工艺陶才行。”
正如荣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天智所说,“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并不等于就是要工业化、机械化,相反还是要以传统手艺、传统技法为核心。”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目前掌握和学习传统技艺的人才存在严重匮乏。对此,63岁的安陶工艺大师罗天锡有深刻体会。“原来的手工艺人多是半工半农,种了庄稼有饭吃,就有时间来做陶,社会地位也高;但现在的孩子们,考虑最多的,是这行赚不赚钱的问题。”罗天锡说,学做陶少说也需两三年才能出师,要出成果则周期更长,“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这么高的成本,来学一门可能不会赚钱的手艺。”
“现在精通拉坯、刻线、剔花、色釉等传统工艺的人,全荣昌只有数十人;至于精通设计、造型、装饰等所有环节的人,则寥寥无几。”罗天锡有理由担忧,“这么宝贵的手艺,一旦丢了可就捡不回来了。”
产业前景值得期待
政府着力扶持,民间合力推动
传统乡土文化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创新,将直接关系到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这其中,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如果单靠市场,必须等到产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后才行,而在起步阶段,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传统手艺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富。”廖正礼说。
事实上,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当地已经做了不少工作。陈杰告诉记者,从2010年6月起,荣昌设立起200万元的保护开发基金,用于安陶、夏布、折扇等技艺的研究、产业创新、传承人及传习活动经费补助、民俗活动补助、资料抢救整理及出版等。2011年,又投入300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传统技艺提供展示空间和传承课堂。
为切实发挥传承人的领头推广作用,荣昌对有关主管部门认定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带徒授艺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传承人,每月发放资金补助。罗天锡还建议,政府可对学徒等刚入行的手艺人也予以支持,“让他们能踏实安心地做下去”。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手工艺人中普遍存在做大品牌知名度的愿望。梁先才提出,“能不能做一个纪录片,来展示安陶风采,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它的价值。”同时他们也都看到,做大品牌单靠一个人或一家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宣传推广。
资金扶持、保护传承、做响品牌……乡土文化产业的未来,一方面要寄望于政府和民间的合力推动,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市场化运作的客观规律。“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在廖正礼看来,通过发展产生效益,才能让乡土文化拥有源源不断的经济和人才支撑。
就目前荣昌文化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夏布产业来看,廖正礼的话不无道理。以前只做坯布出口的天运麻纺织公司,在与国外做生意的过程中发现,外国人把坯布加工成服装后,卖价竟高出坯布的10倍。随后,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现已开发出数十种用夏布制成的床上用品、家居饰品和服装产品。比如,一套采用了生物脱胶纺纱技术的夏布“七件套”床上用品,售价可达千元以上。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的同时,夏布的生产工艺也得以改进。
安陶、折扇产业的从业者们,也从夏布生意的兴隆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梁先才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高档工艺陶瓷的市场需求必将急剧上升,安陶工艺品只要不失去原来的底蕴,迟早会再次迎来大发展的契机。”(记者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