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2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于 振海 李建平)太行深处,戏韵悠扬。
文化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山西晋城迈出了先行者的步伐: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让群众免费享受文化大餐,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形成了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一台好戏、一场电影、一张购书卡、一间农家书屋……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同时,也让和谐之花在太行山里破土发芽。
政府采购 文化惠民
大红灯笼从村口一直挂到了戏台。台上晋城市泽州县上党梆子剧团的演员正在激昂地表演现代剧《山妹》,台下柳树口镇北寨村人头攒动,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跟着鼓掌叫好。
说的是土话,唱的是乡音,浓郁的乡土韵味深得村民喜爱。这是北寨村连续四天上演的第七场上党梆子戏,其中既有经典古装戏,也有新编现代戏,让村民们过足了戏瘾。这些大戏,不用村民和村集体掏一分钱,晋城市县两级政府买单,剧团送戏上门。
从2008年起,晋城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文化低保”工程,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文化服务,为偏远贫困山村群众、农民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上符合他们口味的文化需求。三年多来,晋城市县财政列支1360万元专项资金、150万元报刊资金,为文化低保村送戏1630场,送电影2万余场,覆盖了近50万群众。
不仅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和曲艺下乡,新华书店的流动购书车也把书籍送到了田间地头。晋城市为全市低保户每人发放了20元的购书补助卡,可以直接抵用文化消费。
送书上门丰富了文化生活,被称为农民的“文化粮仓”的农家书屋也在太行山深处遍地开花。在陵川县杨村镇杨庄村,记者看到,文学、科普、儿童、党史、法律法规、民俗……书籍种类丰富,排列整齐,报刊更新及时。
在城市的建设工地上,晋城市电影公司的放映员给辛劳了一天的农民工工友带来了一场场光影之旅,还有一些工友则在文化活动室看电视、下象棋、看技术书。晋城市按照每个一万元的标准,为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工地配置了文化活动室,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说,“在晋城市,文化低保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下,已成为多部门联动配合的系统工程:财政部门集中采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部门送戏送电影,农业部门审核贫困村名单,民政部门发放低保对象购书补助卡,住建部门负责农民工文化活动室,邮政部门负责发送党报党刊,新华书店负责配送图书。机构的健全保障了文化低保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百姓点菜 部门配送
王江涛是晋城电影公司的一名年轻员工,入职三年来,每个月有近二十天在送电影下乡的路上。“每次下乡前,村里会事先打电话跟我们联系,反映一下他们想看什么。一般老年人多的村希望放映上党梆子戏,年轻人多的地方希望看战争大片,我根据他们的喜好,有针对性地带播放器过去。”
不仅要“营养丰富”,更要“口味合适”,晋城市改变过去送什么看什么的传统,采取点什么演什么的方式,由群众选择演出曲目、影片和配送的图书。
晋城市财政每年另列30万元购置胶片拷贝,选购最新的数字电影节目,确保文化低保放映的节目源。送戏工程则根据村民的喜好,排好剧目表;“农家书屋”每年进行群众图书需求调查,做好图书配送细目;新华书店专门购置流动图书车,按照村民的喜好,送书上门。
各县市区引入竞争机制,在社会上公开选择文化服务团体承担文化低保任务。
“让群众有权选择看什么戏、什么电影、什么图书,让群众和文化单位双向选择,确保群众能够尽可能地享受更高水平、更多选择的文化服务。”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吉仁说。
院团活了 群众乐了
“以前是除了穷村没去过,富村差不多都走遍了,现在有文化低保项目,穷村也走遍了。一年到头除了农忙时节和数九寒天,我们都在乡间演出,人不闲演出不空,收入也跟着高起来。”晋城市曲艺团团长原旭龙告诉记者。魔术、杂技、变脸、小品……曲艺下乡,台上热火朝天,台下如痴如醉。
“不排新戏不行,村民会说这戏看过了,就不选我们的剧团演。”泽州县上党梆子剧团团长李三团告诉记者。改制后,他们编排出《虢都遗恨》《汉文皇后》《山妹》等剧目十余部,其中《汉文皇后》获得山西省第十二届“杏花奖”。
“我们村以前集体经济困难,请不起人家来演戏,没啥热闹气。平时看吵架,过年看杀猪。现在有文化低保,我们不用花钱,有梆子戏,有曲艺节目,还有电影下乡,村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了。”晋城市城区钟家庄办事处洞头村村支书王全富说。
在文化低保村,村民空闲时间翻书看报的多了,赌博、说闲话的少了。村民通过农技书学习科学种地、科学养殖,收入也得到提高。在城市建筑工地,工人喝酒赌博的少了,有了文化活动室,收工后聚在一起看看电视下下棋,惹是生非的也少了。
在农村,唱戏不仅是娱乐,也是一种社会教育,老百姓叫“高台劝化”。例如陵川县盲人曲艺团就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节目内容,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编制成最新的快板、曲艺等节目,到各个村庄窝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