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3月2日电(记者 范超)木听筒、用粪便催吐假酒,这些在贵州的一家县医院看到的景象,让国家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詹红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心酸。2日在广州召开的国家医疗队总结会上,不少专家指出,切合基层需要的对口医疗帮扶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智力扶持”,帮助基层组建“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据卫生部医管司副司长孙阳介绍,这支首次以国家的名义命名的医疗队伍致力于为老少边穷地区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通过巡回医疗与当地建立通畅的联系渠道,立足于“智力援助”。
国家医疗队队员、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陈嘉林回忆起一位基层干部说的话:这些病人得到了高水准的服务,但病人永远看不完。你们留下的技术才是最宝贵的。“人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帮扶、培训更有意义。”陈嘉林说。
孙阳说,去年一年,由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抽调精英组成的国家医疗队,共派出19支医疗队、131名医务人员,在18个省份35个县开展医疗服务、临床带教、健康教育、专题调研、捐赠等活动,共诊疗病人3.5万人次,开展手术800余台次,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2000余次,教学查房近2000次、学术讲座近8000座、培训基础义务人员2万余次,并向当地捐赠价值80余万元的医疗器械、药品和书籍。
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窦熙照说,虽然过去医改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国的医疗事业总体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卫生资源在整体配置上仍不均衡,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这是医改中需要突破的一些关键环节,而国家医疗队在现阶段已经让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病人享受到了高水准的医疗服务。
“看着躺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的爸爸,有的亲属劝我们放弃治疗,我揪心地疼。爸爸还没有享受过我的福,还没有吃过很多东西,还没有看我出嫁。”来自湖南的贺从哽咽了,“只要爸爸活过来,我怎么都愿意。我需要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在贺从听说有个国家医疗队来到县城后,一点一点变成了现实。贺从的父亲贺银亮由于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影响到中枢神经,县医院无法诊治,转到市级“大医院”也没有明显好转。通过医疗队的沟通,贺银亮得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现在我们一家4口,一个也没少。”贺从说。
“以前县城医院治不了的,我们也联系不了好的医院。他们到我们那里18天,给我们完善了规章制度,还给我们未来5年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规划,等于说给我们‘造血’。”湖南省安乡县人民医院院长高家乐说,贺银亮来住院后,两家医院的联系更加紧密。医院最近还选派了一位医生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血管科免费培训。高家乐希望跟大医院的联动能更多一些。“医改之后,很多农民有能力到县里看病了。我们医院400张床位现在已经住了900人。”高家乐说,要实现基本医疗均等化,重点还在基层,帮扶建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更具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