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英建交40周年携手未来—访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13日 12时06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伦敦3月13日电(记者 高殿民 骆珺)40年前的今天,中国与英国正式建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只要双方以开拓创新、互利共赢的精神携手合作,必将迎来中英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顾40年来的中英关系,刘晓明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英相互了解和战略互信不断加深,合作领域和方式也更加广泛和多元,“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逐步走向成熟、健康、稳定”。

    在政治关系上,自1972年中英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以来,两国解决了香港问题,扫清了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1998年,两国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并于2004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高层往来方面,双方建立了总理年度会晤、经济财金对话、战略对话和经济联委会、科技联委会、教育部长级会议、防务战略对话等磋商及对话机制,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推进全球贸易谈判、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重大问题上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协调。

    在经贸合作方面,2011年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587亿美元,同1972年时的3亿美元相比,增长了近200倍。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英国在欧盟、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英国长期在欧盟内保持对华投资领先地位,两国双向投资总额接近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英投资到去年底达到23亿美元。

    在人文交流方面,1972年时,中国赴英人次仅为200人,赴英留学生才100人。如今,中英之间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公民到对方国家旅游、工作、学习、生活,每天有10多个直通航班往来两国。英国是中国学生在世界上的第三大、欧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各类留学人员总计达12万人。同时,越来越多的英国年轻人也开始学习中文,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英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已分别达19所和60间,近年来年度文化交流合作项目达近百个,迄今建有47对友好城市。

    “4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对中英关系而言,40年也只是两国关系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在欣喜于成就的同时,更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思考规划未来发展,”刘晓明说。

    在谈到双方存在的分歧时,刘晓明说,应当通过平等对话充分沟通,利用创新思维寻求解决之道。“我们要相互尊重,加深互信。每个国家国情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不同。双方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彼此发展道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他强调说:“中英之间绝不是零和博弈,双方应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彼此的发展和强大。”

    谈到两国未来合作前景时,刘晓明充满信心,他说,“中国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英国也出台了未来增长计划,中英经济合作孕育着新的机遇”。

    作为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英国在高科技、金融服务、医疗卫生、低碳经济等领域,都具有中国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为英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刘晓明说,双方应在基础设施、高端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打造新的合作亮点。

    在国际合作方面,刘晓明说,两国应当“同舟共济,共迎挑战”。“当今世界仍不太平,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或单独应对,我们唯一的选择是携手合作,共同迎接挑战,”他说,“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繁荣方面肩负重要责任,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不管是在双边还是在多边层面,双方都应着眼大局,加强沟通和协调。”

    谈到今年中英关系的亮点时,刘晓明说:“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适逢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周年,并将迎来举世瞩目的伦敦奥运会,中国也将首次作为主宾国出席伦敦书展,英国将在中国举办‘时代英国’活动,中英关系迎来了又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抓住机遇,共同谱写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 中英经贸合作"坏天气"中显功力 货物贸易创新高
· 中英文双语杂志《中国空管》在北京正式创刊发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1)中英文版出版发行
· 中英经贸联委会第十次会议中英中小企业论坛举行
· 中英知识产权局局长会在英国召开 田力普出席
· 测绘地信局:中英地理空间信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