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记者 刘华)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应日本外务省邀请,中国外交部新闻团一行10人日前赴日本东京、仙台和京都三地参观访问,感受中日文化的不解之缘,聆听日本大地震后的国内反思,努力增进中日之间的相互了解。
文化:诉说中日不解之缘
“走在东京街头,你并不会感到陌生,街边的汉字标牌像是在诉说中日文化的不解之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竹这样描述自己初到日本时的印象。
据学者考证,汉字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进入日本,现在日语中常用汉字约有2000个。中国游客到了日本,即便不懂日语也能够大致读懂许多指示标牌。
“许多日本人都喜欢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和绘画在日本广受欢迎。”中国驻日本使馆公使韩志强说,今年1月份中国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在东京展出时,盛况空前。为了参观,不少人宁愿在寒风中排3个多小时的队,高峰时甚至要排5个小时队。
文化交流绝不是单向的。位于宫城县仙台市的东北大学的校史上记载着鲁迅1902-1909年间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他就读过的仙台医专后来被并入东北大学。该校史料馆专门设立鲁迅纪念馆,记录着鲁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也记录着他与藤野先生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
东北大学至今仍与中国有着很强的纽带关系,在该校留学的中国学生有805名,占其所有留学生的一半左右,学校还与中国30余所高校保持经常性学术交流。另据日本外务省中国事务官员介绍,目前在日留学生约13万,其中60%来自中国。
震灾:“余波”尚未散尽
初春的午后,宫城县名取市的商业区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然而,就在三四公里开外的海啸灾区,却是死一般的寂静。尽管时隔一年,震灾的阴影仍远未消散。
有关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忧虑也一直困扰着日本民众。有研究说,未来4年内,东京附近发生里氏7级地震的概率高达70%。在日本,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口哨、压缩饼干、罐装汽油、手动发电收音机等防灾用品,不少人甚至每天携带可折叠安全帽上班。灾难意识如影随形。
同样挥之不去的还有核泄漏的阴影。根据《人民日报》记者廖先旺一路的监测,东京、仙台和京都每小时空气辐射剂量大多在0.04-0.08微希沃特之间,属于正常范围,但在乘坐新干线列车经过福岛时,测得的辐射剂量率为每小时0.20微希沃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据当地媒体报道,在福岛及其周边地区,一些区域的年累计辐射量达到20-50毫希沃特,远远高于辐射物质泄漏前的1毫希沃特这一年均累计辐射量。
日本首相府副报道官四方敬之说,在事故核电站周围20公里的警戒区域及其周围,共有8.7万名居民被迫搬迁,只有在当地年辐射量低于20毫希沃特时,才会考虑让居民回迁,而至于需要多长时间却“不好说”。
反思:日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
地震带给日本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全社会的反思。其中既有诸如能源利用等技术层面的,也有政治层面的。
在日本,核电站被比作“没有厕所的公寓”,意为用完之后没有办法处理剩余的垃圾。此次核泄漏事故进一步增加了日本国民的忧虑。近期民调显示,80%的日本民众不信任核电站安全措施。
东北大学理论物理学名誉教授江帆武说,尽管他本人也反对建核电站,但让日本在短期内彻底弃用核电站是不现实的。他期待随着科技进步,日本能在三四十年后利用新能源替代核能发电。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代表团在参观时了解到,松下电器公司目前正在研发一套家庭能源管理系统,计划在2020年前将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5%,并最终通过创能(太阳能发电)、蓄能(锂电池蓄电)和节能相结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想法很好。虽然目前看造价很高,但只有有了想法,未来才有实现的可能。”《光明日报》记者蔡侗辰在参观时说。
在政治方面,日本民众已厌倦内阁频繁更迭的局面,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带领日本早日走出震灾和经济危机带来的低谷。有日本官员在与记者交谈时表示,许多日本民众羡慕中国政治的稳定性。随团的日方翻译平山梅芳说,日本现行的民主制度是西方国家带来的。地震发生后,日本国内开始反思,希望找到更加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交流:任重而道远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相通,经济互补,两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不言而喻。目前,中日年双边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人员往来达500万人次左右。
韩志强说,中日两国谁也离不开谁,日本需要中国庞大的市场,中国可以学习日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东京虽然人多车多,但交通通畅,空气质量也明显好于国内许多城市,日本的城市管理水平可见一斑。东京在上世纪70年代也曾是座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国现在所经历的问题,很多都是日本曾经历过的,在这些领域我们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日方一名官员表示。
然而,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感情明显滑坡,引起两国政府和民间友好人士的担忧。
早稻田大学中日关系史教授刘杰认为,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轻人往往不会将现在的日本与二战时的日本联系起来思考问题,他们在看待历史时“没有继承曾侵略他国的历史遗产”。因此在理解历史方面与中国民众存在较大差距。
接受代表团采访的日方官员普遍承认,随着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国内对华忧虑情绪有所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心理调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日两国民众扩大交流、增进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