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沉一线 夯实发展“地基”
——辽宁26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侧记
新华社沈阳4月17日电(记者马义、王振宏、于力)春回大地,辽宁省各级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就开始活跃在基层,探民情、听民声、取民智、解民忧,扎扎实实为千家万户送服务,为地方基层谋发展。
群众高兴地说:“干部的身子沉下来了,机关作风好起来了,老百姓的心里更暖和了。”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铁岭市西丰县明德乡横街村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群众生活困难。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干部付景武确定负责联系这个村后,立即动员和指导村民发展暖棚蔬菜等特色产业,扶持养殖大户带动全村发展畜牧业,为畜产品加工企业与有外出务工打算的村民牵线搭桥,让村民就近就业,既挣了钱,又不远离家人,全村面貌迅速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辽宁省从2011年11月起全面开展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活动,今年3月又启动了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基层党组织的实施方案,并明确提出将其作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全省26万多名各级机关党员干部纷纷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群众家中,解决突出问题和发展难题。
辽宁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彭益民说,为了防止干部下基层活动走过场,辽宁要求1116名省管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深入基层,做到“三个一”。即每人直接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一户困难家庭。省、市两级党政机关以机关处(科)室党支部为单位与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并进行实名制管理。
广大机关党员干部“重心下移”后,已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52万件,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从“下基层”到“驻基层”
辽宁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不单单是为“接地气”,更是要“打地基”——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基础。为此,辽宁省委将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改变落后的基层党组织面貌上,采取了向后进村选派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下派干部驻村指导等多项措施,变“下基层”为“驻基层”。
通过走访调查,辽宁省委组织部门发现全省有1115个后进村存在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党务村务管理混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要想改变落后局面,首要是选拔一个好的带头人。2011年底,辽宁省从市县乡机关选派了1000多名熟悉农村工作、作风正派、能力较强的县级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到后进村担任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同时还选派1600多名乡镇干部进村指导。
海城市牌楼镇南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雪飞指导村里利用荒山资源,大力发展千亩杂交大榛子产业园;铁岭市晓明镇前后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晓乐在“民情日记”中写道:“衡量我在基层的工作有一杆秤,那秤砣就是前后屯村的老百姓。”
为切实提高第一书记的履职能力、更好地推进后进村整顿建设,今年2月,辽宁省委党校专门对1000多名第一书记进行了培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政策、提高水平,确保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措施落实到位,让农民得到实惠。目前,全省已有716个后进村确立了产业发展项目,235个村修建了道路、自来水、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
以“三学”促转变
辽宁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赵建华介绍说,辽宁省委这次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不同于以往的走访慰问,摆在第一位的是要带头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中,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实践之中,以此促进机关作风转变、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基层发展稳定。
朝阳市南塔街道宝亨社区活跃着一个由18人组成的金秋党支部,成员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66岁。他们心系朝阳发展,自发地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朝阳的历史文化。联系这个社区的辽宁省党史研究室党员干部看到这些事迹后深受启发,研究室主任王意恒说:“拜群众为师,是我们干事业、长本领、增才干的源泉;向基层学习,是我们转作风、提效率、干事业的不竭动力。”
辽宁省委组织部和辽宁省农信社的干部在深入基层过程中,听到群众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经济金融服务不足、信用环境较差的呼声,于是共同研究制定了加强金融服务促进后进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办法,把全省后进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由最高2万元提高到5万元,农户联保贷款额度由最高5万元提高到20万元。目前,他们已经为全省后进村累计投放货款7.2亿元,惠及农户3.4万户,有效解决了后进村农民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