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地球“第三极”
——我国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突破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 王立彬)青藏高原是南极、北极外的地球“第三极”。在征服珠穆朗玛峰半世纪后,中国科学家再一次征服世界屋脊。这是中国地质工作的里程碑,通过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对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格局,促进青藏地区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绕地球12圈:重写地球演化故事
“我们以4公里的路线间距,拉网式徒步穿越昆仑—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路线总长度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圈,首次完成了177个国际标准图幅的1∶25万高精度数字化地质图,实现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全覆盖。”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说。
1∶25万地质填图是地质程度高低的标尺。全球只有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尚未开展这项工作。以现有技术完成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扫面,国际上估计要50年。中国人10年完成任务,重塑了青藏高原沧海桑田演化史。
地球演化,特别是造山带隆起充满谜题。从海洋隆升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解开地球演化的一把钥匙。对青藏高原,人类充满想像。但科学需要数据,靠地质填图。青藏地质调查首次获得全球最全面、系统的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资料,构筑了国际地学界最新研究平台。国际知名地质学家Kapp博士说,这是近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西藏-帕米尔造山系国际研究和理解的最重要贡献。
中国人建立了全新的青藏高原地层系统,新建了青藏高原构造-岩浆演化与时空格架,解决了一批重大基础地质疑难,构建了一套复合造山带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新的理论方法体系,在构造理论上颠覆“西方模式”,确定我国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引领了全球大陆成矿理论研究方向。
3条巨型金属成矿带:以创新推动找矿突破
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以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增添了一个完美案例。
青藏高原是地球之谜。自100多年前英国地质学家进入青藏高原考察,青藏高原地质研究话语权就掌控在西方。但西方理论在中国找矿行动中再次遭遇困境。
“大陆碰撞过程能否形成大矿”是成矿学一个重大问题。主导国际矿床学界的“流体挤压外泻说”、“有限新生地壳说”、“地体隆升剥蚀说”等认为大陆碰撞难以成大矿。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证明大陆碰撞过程可以成大矿,“大陆碰撞成矿论”突破了传统认识,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如何成矿、何处找矿问题,对区域成矿学做出重要贡献,被国际著名矿床学家N.Cook教授誉为“该研究领域令人钦佩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就”。
在丰富和发展全球构造理论,揭示青藏高原成矿规律的同时,中国地质人研发了一系列适合高寒缺氧环境的关键技术,确立了冈底斯斑岩铜多金属成矿带、念青唐古拉铅锌银成矿带、班公湖-怒江铜金成矿带等3条巨型金属成矿带,一举改变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格局,被誉为新中国找矿史上最重大发现之一。
确立3条巨型金属成矿带,圈定成矿远景区106个,新圈定异常和矿点2000余处,新发现并评价7个超大型和25个大型矿床,估算潜在价值2.7万亿元。为我国在西藏建立5个新的国家级矿产资源开发、储备基地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海拔4000米以上:科学呵护“第三极”
地球“三极”,都面临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不一样的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还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地质科学实践,既要以找矿促发展,更要通过地质调查,促进环境保护。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项目,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为青藏高原环境保护,都作出了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说。
一座座现代化矿山将在高原拔地而起,不仅为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更要依靠精确规划、高新技术,建设绿色矿山,做到对环境扰动程度最小,使“利用一小点,保护一大片”成为首要原则。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致辞时说,科学发展的前提是科学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对地质规律的科学认识,既是地质找矿的突破口,也是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石。
青藏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地质灾害、环境退化等威胁着当地居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必将推动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研究、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也将为解决影响重大工程运行的灾害和环境问题、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结构性缺水问题、土地牧场质量退化问题、矿山环境保护问题等提供最基础数据。“这项重大突破,将为我国西部开发战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张洪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