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版权输出到走出国门投资建厂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开拓东盟市场纪实
新华社南宁4月27日电(记者 刘伟 王军伟 张莺)手里拿着一本在东盟国家热销的《新越汉词典》,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杜森胸有成竹地说:“我们的文化产品受到东盟国家的欢迎,迎合了市场的需要。中国与东盟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为我们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巨大机遇。”
2009年广西对东盟国家图书版权输出99种,在全国省级出版集团中排名第一;2011年《新越汉词典》《新汉泰词典》等辞书系列直接在东盟销售,转变了以往单一的版权输出模式;目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正在越南积极筹建包装工厂,海外设点、资本输出呼之欲出……
近年来,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积极构建文化产业的国际版图,创造了中国出版界“走出去”的“广西现象”。
中国出版界面向东盟的“桥头堡”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组建于2009年12月,旗下拥有接力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19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及40余家三级子公司,年出版图书5000多种,总资产超过27亿元。公司地处广西这一中国和东盟合作的“桥头堡”,从成立之初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就致力于构建我国出版行业的东盟版图。
“几年前我们到东盟国家参加书展,一个东盟国家的商人拿着一本质量低劣的泰汉词典,问我们有没有类似的书。我们敏感地认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杜森介绍,从2007年开始,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启动了东南亚国家语言辞书系列,首期针对东南亚国家语言中使用人数较多的越南语、泰国语,组稿了《新越汉词典》《泰汉分类词汇手册》《新汉泰词典》《新汉越词典》《实用越汉—汉越词典》5个品种,其中《新越汉词典》《新汉越词典》获批国家2011年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辞书系列是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走向东盟的缩影。近年来,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还利用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优势,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下,连续四年牵头组织国内部分出版单位赴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举办中国图书展销会,搭建中国图书走向东盟的平台。
此外,在向东盟国家输出版权方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到2011年,累计向东盟国家输出版权227种。
海外设点、资本输出呼之欲出
除了版权输出、产品展销等传统的“走出去”形式外,广西出版集团还在谋划着更深层次的国际布局。
“目前集团正在做东盟国家的语料库,并且将之数字化,未来会将语料库上传到网络和手机。在中国东盟交流中,遇到语言障碍,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查找。新媒体会使中国和东盟的交流更加便捷。”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对外交流与合作部主任王敬华说。
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频繁,东盟10国成为中国公民的热门旅游目的地。2009年,中国赴东盟国家450万人次,东盟国家赴中国518万人次。“语料库一旦实现网络化,将给广西出版集团带来巨大市场空间。”王敬华说。
杜森介绍,2011年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向越南供应包装纸2000吨,销售额1500万元。目前,集团正在积极向越南拓展包装印刷业务,将在越南筹建一个印刷包装厂和工业用纸生产线,在东盟拥有文化产业经营实体。
长期以来,中国出版界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主要是版权输出,但这是一种低层次的“走出去”。近年来,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将产业链转移出去,实现资本输出、产品落地,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有了发展力“走出去”才有内在动力
20年来,中国东盟双方贸易额从1991年的不足100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将近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去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成功走向东盟市场其背后主要来自于强大的市场动力。“经贸热必然催生文化热,文化热又必然催生语言热。”杜森说,195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过《越汉词典》,此后一直没有修订过,去年《新越汉词典》出版,中间间隔已经50多年;与50年前相比,中越的经贸往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文化建设却远远滞后于经贸往来,这对于文化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市场机遇。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竞争力,成为我国出版业的南方重镇,有了发展力,走出去才有内在动力。”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办公室主任卢佑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