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劳模精神历久弥新
——全国多个省区市老劳模采访实录
新华社上海4月29日电 他们曾经辉煌,如今甘于平淡;他们虽已离开工作岗位,仍在把学雷锋进行到底;他们坚守清贫,却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爱国、敬业、守信,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关爱他人,这些饱含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美德,已经像血液一样在他们的身上自然流淌。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新华社记者深入采访全国多个省区市的老劳模,真情走进他们深邃而崇高的精神世界,切身感受伟大的劳模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沉甸甸的奖章:摆在家里,更放在心中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七道湾苇湖梁煤矿家属院,记者见到了全国劳模、77岁的维吾尔族退休采掘工人库尔班·玉素甫。在铺着地毯的炕头下面,库尔班珍藏着一只雕花小木箱,里面的旧式文件包里整齐地码放着32本获奖证书、15枚奖章。他小心翼翼地把奖章和证书捧给记者看:“我经常把这些奖章和证书拿出来看看,每次看到它们,我就想起自己度过的艰苦岁月,想起那时自己流下的辛苦汗水,总能获得动力和信心!”
说起全国劳模杨怀远,人们总会想到他的“头衔”——“小扁担”。在近40年的海轮服务员生涯中,他始终义务用小扁担帮助困难旅客挑行李,用坏了40多根扁担。杨老家里,墙角斜倚着的四根小扁担特别引人注目,里侧写满了中外旅客的题字。“wonderful experience”(“美妙的体验”),他骄傲地指着这一行英文问记者:“你给我说说看,这是什么意思?”与小扁担放在一起的,是十多根崭新的白木柄碎布拖把。“退休下来不挑扁担了,我就在家里扎拖把,送给孤寡老人、红色景点,到现在扎了1000多把!”杨怀远说。
有很多劳模,他们不仅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辛劳,还慷慨地将奖章证书捐献给博物馆、展览馆。1959年,30岁的包头钢铁公司工人刘志祥被评为全国劳模,与王进喜、时传祥等一起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刘家墙上挂着一张黑白照片,神采奕奕的他胸前别着11枚奖章。“这些奖章都交给包钢集团展览馆了,我有时候也去看看。”
“雷锋就像我身边的老兄弟”
今年是开展学雷锋活动50周年。说起雷锋,杨怀远就像在谈自己身边的老兄弟:“60年代起全国学雷锋,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挑小扁担的。我与雷锋有四个相同:年纪基本相同,我今年76岁,他要活着是73岁,我还是大哥哥;都是贫农出身,他7岁当孤儿,我2岁没了父亲,都是做长工、放牛娃长大的;小时候讨饭都被狗咬了腿;当兵都是当工兵班长。我跟雷锋不同的是,他是共产主义战士,我跟他比还有很大差距!”
“有人说雷锋精神过时了,我说永远不会过时!道德能用钱衡量吗?”杨怀远说,“1992年到1997年我们船跑香港,经常有港澳台同胞、老华侨主动要给我小费,有的一拿就是好几百,我说‘欢迎你们都来不及,还要钱?’人家就翘大拇指。有的老太太十几二十岁跑到台湾去,几十年后第一次回老家探亲,我就是她们对大陆的第一印象!”
虽然素昧平生,很多老劳模却不约而同地将《雷锋日记》摆放在案头。“我平时最喜欢读《雷锋日记》,读了不下30遍。”77岁的库尔班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矿井里,库尔班总是抢着干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曾经三次重伤、多次轻伤。退休后,生活并不宽裕的库尔班坚持为小区里的孤寡老人送米面油,买来维药为邻居医治小病小痛,冬天为小区义务铲雪。
“有人说我只知道给自己找麻烦,也不知道享福。但当自己能像雷锋那样不计报酬地为人民服务时,我就觉得心情特别愉快,感觉每天都在前进。什么事情都是贵在坚持,我会一生恪守雷锋精神!”库尔班说。
老劳模们说,学雷锋就是学做人,诚实守信最最要紧。四川省达县金石乡四基村村民李学银今年76岁,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担任大队会计等职务,1962年被评为省劳模。1966年,李学银遭遇了当会计以来的第一次错误,年终统账时集体资产多出12元,他马上坦承了这个错误。“如果我不说,这12元钱就可以放到自己腰包里,但是受损失的是集体。当会计,不能做假账!”
“当劳模是一辈子的事”
要说中国最有名的警察,恐怕就是电影《今天我休息》里的户籍民警马天民。马天民的原型,是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原芷江庙路派出所民警马人俊。1956年,年仅21岁的马人俊因为出色的社区工作,荣获公安部一级英模称号。在电影《今天我休息》里,民警马天民在休息日依然为居民们忙这忙那,根本没有时间休息;而在现实生活中,1996年退休的马人俊,也始终是“退而不休”,他参加了上海“百老讲师团”,多年来在上海及全国各地巡讲,仅去年一年就作了45场报告。
“不过,现在是真的‘今天我休息’了,医生不让出去。”马老语气平和地说,“去年底查出早期胃癌,切掉了四分之三个胃。”生病期间,前后有几百人上门探望,其中有各级领导,更有芷江庙地区的老居民和听报告的大学生们。
像马人俊这样甘为下一代奉献的“大忙人”,老劳模中着实不少。广州流花中学特级教师梁雪征是广东省劳模、全国教育战线劳模。当了几十年教师,梁老师的眼里从来没有“差”。1997年退休时,她受聘到集中招收外来人员子女的中学,并参加了省妇联发起的《小马驹助教计划》,专门帮扶行为偏差学生。很多孩子都说:“有的话我们不敢向妈妈说,却愿意跟梁老师说。”(执笔:杨金志:参与采写:阿依努尔、任会斌、褚晓亮、杨玉华、郑天虹、叶建平)


4月2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授予北京市丰台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等315个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授予董宝全等1233名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授予北京城乡旅游汽车出租有限责任公司爱心车队等1085个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新华社评论员:让劳动创造美好新生活
——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新华社评论员)“五一”前夕,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受到党和政府隆重表彰。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里,激昂的乐曲演奏出“劳动光荣”的喜悦,闪亮的奖章辉映着“创造伟大”的自豪。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谨向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致以热烈祝贺,向全国亿万劳动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节日祝福!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创造是进步的动力。受到党和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都是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楷模。他们中有全年轮流值守在千米深井从事技术革新的大学生采煤班,有数十年跋涉在荒山僻岭的地质勘探队,有走村串户十余年行程可绕地球两圈半的乡村邮递员,有从事机车乘务工作十八载的机车技术攻关能手……他们以勤勉努力的崇高品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追求超越的创造精神,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劳动壮歌。 >>>详细阅读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京召开 王兆国讲话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中华全国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27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代表党中央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国广大职工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做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楷模,做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表率。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