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要做中国脊梁——写在西海固的当代青春宣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03日 11时32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5月3日电(记者 肖春飞、邹欣媛)

    走进西海固的千沟万壑,人,就像一粒微尘。

    1999年,一批来自复旦大学的青年走进了这片干涸贫瘠的土地,担任乡村初中支教工作,从此开始了一场13年的接力,这场接力还将继续。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明天,他们在大西北沉默的群山间,渐渐踩出了巨人的脚印。

    这是他们镌刻在西海固的当代青春宣言。

    他们为什么能在西海固找回自我

    见到西海固大山深处的复旦支教学子,第一印象令人难忘:蓬头垢面,然而眼神清澈。

    那是能够映照心灵的清澈眼神。

    从外表看不出他们来自上海,无论男女,他们头发油腻,指甲缝里全是黑泥——江南早已春暖花开,他们仍要烧煤取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三合中学支教的顾皓卿曾任复旦诗社社长,但在西海固难寻诗意,他的一条牛仔裤足足穿了一个学期没换过,根本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缺水的西海固“苦甲天下”,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这些上海来的年轻人喝不惯当地储存的雨水,就尽量不喝水,烧汤把味道盖住了,然后大量喝汤补充水分。现在他们每个月去一次县城洗澡,支教之初进学生宿舍几乎要捂住鼻子,现在已经完全闻不出异味了,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着同样的味道。

    但真正的诗意是超越物质的。

    在西吉县平峰中学支教的顾旻玮长了一张明星面孔,剑眉星目,他是上海人,家境优越,人生顺畅,但他总感觉自己不快乐,大四最后一年,基本中午才起床,挂在网上,半夜睡觉,同学白天很难打通他的电话,打通了,也是迷迷糊糊的。支教之后,他睡过一次懒觉,发现全班学生都在等着他,从此他每天早起。6点,带学生早读,自己挑水、做饭。这是全新的体验,此前,他能回忆起来做过的家务活是夏天的时候擦擦凉席。

    顾旻玮现在很少上网,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没有课的午后,在学校里走上一圈,看看学生们专注上课的模样,都会不自觉地微笑起来。”

    快乐来自一个转变: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在三合中学支教的女生卢杉在日记上写道:“我非常爱他们,从最初到现在,越来越爱。旁人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这近百个、两个月以前与我毫无关联的人瞬间占据我生活的全部。”

    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名校学生,有可以预期的美好未来,但他们总有些不甘心:年纪轻轻就能看到自己的一生,未免太无趣了吧?年轻的时候总得做点什么吧?总得追求一些与现实没有直接关系的非功利的梦想吧?

    他们从自我出发选择支教。他们在西海固失去了“自我”,却又找回了“自我”。

    顾旻玮坦言:刚来西海固的时候,他只是想找一块安静的地方教教课,自己再看点书、练练琴。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设想。刚教书的时候,学生跟不上,他脾气暴躁:“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们这样对得起我吗?”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怒气。后来他开始反思:怎么能以在上海长大的自己为标准来要求大山里的孩子?

    他们支教的时间是一年,主要是教英语,他们渴望这一年的时间一分一秒都不浪费,把自己所有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备课、上课、补课、家访……占据了他们的全部时间。现在他们每月一次去县城聚餐、洗澡,聊的内容也全是学生,大上海仿佛离他们很远了。“以前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支教之后,我学会为别人考虑了,变成了‘怎么样让他们变得更好’。”顾旻玮说。

    物质需求降至最低,精神却得到了升华。

    女生陈无梦在三合中学支教,以前在上海,忙这忙那,聚会泡吧,但热闹过后是挥之不去的空虚;到了西吉,心灵愉悦,充满幸福感。男生陈柏良在平峰中学支教,他说自己以前十几年的努力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但在大学里迷失了方向,感觉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到了西海固,找到了“实质性的快乐”。

    这种快乐实质上是利他与利己的结合。一个孩子的一句话曾让陈柏良热泪盈眶:他要去一个名叫张娟霞的贫困生家里家访,这个两岁就没了爸爸的女孩子说:“老师,你的衣服太脏了,我给你洗了你再去。”陈无梦经常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家访,有一次,突然下雨,她在泥泞的山路上摔了几个跟头。孩子们就用小铲子挖出小窝窝,在后面推着她上山,“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最贫瘠的土壤,也能长出最斑斓的梦想

    复旦学生支教的西吉县三合中学、平峰中学、将台中学、王民中学远离县城,条件艰苦,学生基础差。

    改善办学条件,成为支教队员教学之外的重要任务。2009年,支教队员吴恒在三合中学发现很多学生用盗版字典、辞典后,在网上发起了“一本正经”计划,给全校715名学生每人筹集了三本正版字典、辞典。除了自己努力外,他们更多的是搭建沟通平台,为热心于西部教育事业的企业和个人牵线搭桥。

    13年来,支教队员共募集扶贫助学现金、物品等价值超过500多万元,修建了宁夏第一所由支教队员主持捐建的希望小学,每年都有上千人次得到各类奖助学金的资助;为支教学校联系修建了多媒体教室、舞蹈房、水泵……

    但他们更重要也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催生出同样斑斓的梦想。

    西海固的孩子,有的强烈渴望走出大山,早上5点钟就起来背书了;但有的孩子,对未来失去了希望。顾旻玮就遇到过这样的反诘:“反正走不出大山,我为什么要学英语?”顾旻玮一时语塞,无法回答。

    这些孩子,有的家里一贫如洗,有的下课还要干农活,有的长年见不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但是,这样的孩子就没有做梦的权利了吗?

    在西海固,复旦支教队员认识到了中国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增强了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支教队员汪一梦去家访,晚上就睡在学生家里,吃住都没问题,最不习惯的是上厕所,西海固农村里基本上都是旱厕,有些连专门的厕所都没有,她在一个学生家里上厕所,刚蹲下来,一堆鸡就上来围观。

    “假如我能活到七十岁,一年就是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我愿意花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来做志愿者,帮助他人。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却可以在他们心里种下一个走出大山的梦。”陈无梦如是说,她笑道:自己名“无梦”,就是希望把梦想全部变成现实。

    13年来,关于梦想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

    2010年,支教团通过努力让12个西吉的孩子走出深山参观了上海世博会,其中包括平峰中学初二学生朱飞。2011年中考,朱飞以固原市第一名的成绩被固原一中录取。平峰中学校长田国璟说:“朱飞是个贫寒单亲家庭的孩子,参观世博会让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更坚定了他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信念。”

    2011年12月,有双子座流星雨,顾皓卿提前一周预报,第一次听说流星雨的孩子们很兴奋,每天都跑来问:流星雨什么时候来?那个晚上终于到了,孩子们穿上了所有能穿的衣服,很多人披着被子,偷偷溜出宿舍,值夜老师不断地往宿舍里轰人,他们仍然悄悄溜出来。

    他们和上海来的支教老师依偎在一起,冷得直哆嗦,四周是积着雪的沉默的群山。当第一颗流星划破天际,有人惊喜地叫出声来。流星越来越多,在广阔的夜幕上拖着长尾,倾泻而过,光华灿烂。

    老师和学生不再出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默默地仰望星空,眼神清澈,内心澄净,已经忘记寒冷。那一刻,无论是山里的孩子,还是复旦的支教队员,都在思考——关于未来,关于青春,关于梦想……

    今年新学期开始后,三合中学的孩子们陆续收到了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不少人热泪长流——这是卢杉发动自己所有的同学在“传递梦想”。

    什么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在西海固,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相互学习:当地教师从复旦支教队员身上学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复旦支教队员从当地教师身上领悟坚守、坚持,还有理想信念的力量。

    平峰中学56岁的历史老师刘福荣是这样一个乡村知识分子: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刘福荣很平常,甚至有些迂腐。他很穷,老婆务农,家里却供养出3名大学生。他教了30年书,每天早早起来,认真备课。每到周末,他骑车回到乡下的家里帮助老婆干农活,周日晚上再骑回来。以前单程骑两个小时,现在年纪大了,要骑3个小时。

    30年这么过,有意思吗?刘福荣与复旦支教队员交流时,很满足。他看着山里的孩子考上高中,感觉很幸福;收获的季节,一颗颗抚摸着带着泥土的土豆,感觉很幸福;在西海固的寒冷冬天,骑行3个小时回到家里,头发上结了冰,吃一碗老婆下的面条,感觉很幸福。

    慢慢地,这些大城市来的年轻人每次目送刘福荣骑车没入夜幕,都肃然起敬。

    复旦支教队员感叹:乡村教师压力大、收入低,一些年轻教师连找个对象都困难,但他们忠于理想信念,坚守农村教育,“现在有一些人习惯抱怨、嘲讽。抱怨、嘲讽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但是,抱怨、嘲讽能够改变什么?有一些人,选择了默默地做,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从他们身上,我们明白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大有希望!”

    13年来,支教队员与西海固人民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也体味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每个支教队员心中都有一样的认同:支教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收获了情感,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更学到了国情、民情,学到了生命的执着与豁达,学到了责任的力量与奉献的价值。

    时光飞逝,从“70后”“80后”,支教队员即将进入“90后”,以后还将迎来“00后”……青春的面孔,始终如清泉一般流淌在西海固的土地上,也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正如复旦大学第十二届支教队队长申宸所说:“只有经历了实践,只有走入中国的脊梁——人民群众中间,我们才能结合理想与实际,才能真正了解国情,磨练自我,才能成长为能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

 
 
 相关链接
· 宁夏西海固:回族村庄打球赛 汉族秧歌来助兴
· 宁夏西海固地区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